以典判案:向噪音说不!|BRTV《民法典通解通读》

摩托车“轰隆隆”炸街、广场舞“动次打次”不停、邻居“哐当当”装修……生活中总有一些声音,不受控制的影响着周遭,困扰他人。当噪音成为环境污染的又一“元凶”,我们该如何维权呢?

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民法典通解通读》栏目特别邀请了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于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静,聊一聊噪音侵权的法律问题。

深夜摩托猛轰油门 “声浪”扰民车主被治安拘留

左某今年刚满20岁,一年前通过朋友买了一辆二手改装摩托车。2022年3月,偶遇车友施某,为寻求刺激,二人深夜相约,在马路上故意猛轰油门,比拼“声浪”。

经查证,车主左某对摩托车号牌架和排气管进行了改装。另一摩托车驾驶员施某为逃避监控,故意拆除车辆号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施某处以200元罚款,驾驶证记12分的处罚。左某明知该车是改装车辆仍驾驶上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车辆予以暂扣,责令其恢复原状。

经大兴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当晚该摩托车的噪声已超环境质量标准。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最终,左某被处以治安拘留。

司法实践中有关噪音污染的案件有哪些?

对于涉及噪音纠纷的案件,以“噪声”或“噪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最近三年大概有300多件。从涉及噪音纠纷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噪音污染责任纠纷、相邻关系纠纷、排除妨害纠纷、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侵权责任纠纷,以及物业管理责任纠纷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或者有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噪声污染的相关处理,相较于归于民事纠纷而言,由公安交管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制更有利于合法权利的实现与维护。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日益喧嚣。小区旁的建筑工地机器轰鸣,隔壁装修的电钻声此起彼伏……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噪声并不陌生,但究竟何为噪声污染呢?

噪声污染分四类: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噪声污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 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 44.1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仅次于大气污染。

根据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不同环境规定的噪声标准不一样,比如疗养院,白天的声音超过50分贝的就属于噪声,商业区、住宅区白天的声音不能超过60分贝,夜晚不能超过50分贝。

2022年6月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其中对在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活动,提出了区域、时段、音量的规定,并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管理。违反规定拒不改正的,对个人最高处1千元的罚款,对单位最高可处2万元的罚款。

被广场舞烦扰,该如何维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业主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相关行为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同时,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违反规定饲养动物、违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业费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如果居民碰到广场舞扰民的现象,可以向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反映问题,由管理者规范娱乐、健身等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看他们是否遵守了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的规定,有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避免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其次,居民还可以根据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向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反映问题,由政府部门对违法者进行说服教育、责令改正、警告甚至罚款。

作为公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六条也规定,业主的行为应当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业主大会或业委会,对排放噪声等损害全体业主权益的行为,也有权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全国首份噪声污染禁止令

2022年4月16日,法院针对一起邻里噪声纠纷,发布了诉前《噪声污染禁止令》,要求被申请人李先生,不得通过播放“荒山野鬼”录音等方式,制造噪声扰民。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份《噪声污染禁止令》。

邻里间噪声纠纷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处理

根据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的规定,邻里之间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来处理相邻关系。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也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进行排放噪声等行为。邻里之间,均应当养成减少噪声的良好习惯。

如果楼下住户已经向楼上制造噪声一方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但楼上仍未采取合理措施减小噪声的,楼下居民可以向所在社区的居委会或物业公司反映情况,也可以拨打12345市民热线,由上述机构进行劝阻、调解;如果劝阻、调解无效,可以向城管、环保、公安机关等部门 告或投诉;如果以上途径还无法解决,还可以采取诉讼至法院的方式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朋友一定要理性维权,切不可逞一时之意气,以免造成额外的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

法官提示

近几年关于噪音扰民的讨论越来越多。微博上有一个名叫“楼上请停止你的噪音”的超话,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邻里噪音的困扰。那么,面对邻里噪音,诉至法院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主张受到噪声妨害的权利人,一般应提交音频或视频证据。在诉讼中,法院也会委托专业鉴定机构,通过鉴定来判定是否已达到噪声污染。如果经过鉴定,已经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那么妨害人有义务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礼道歉,甚至赔偿损失。

当然,除了诉讼,我们更鼓励排放噪声的行为人与受到噪声侵害的主体,秉持友好协商的原则,通过调整生产经营时间、施工作业时间,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措施,支付补偿金等方式,妥善解决噪声纠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