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人IP的人,有时候会陷入高调和拒绝高调的矛盾拉扯中。
这份事业本身需要你高调一些,高调是营销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传统企业里打广告、垒品牌、造声势。
但是个人IP又严重依赖于个人,有时高调会和这个人本身的性格相悖,由此带来一些纠结和撕扯。
就像我,在做个人IP之前,我一年都发不了3条朋友圈,(单位要求必须转发的除外)。
但是在做了这行后,朋友圈也是主阵地,在这里发内容已经不是你个人想不想,爱不爱,而是工作之必须。
之前做过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直到后来想通一件事——
知识付费行业割韭菜的情况很多,我没被割过,所以总体感受较少。
但是在这行时间越久,越会发现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曾经亲眼见到某自称大咖的大咖直播连麦时,面对直播间寥寥的场观和互动,眼睛都不眨一下地跟对方激动地说,直播间已经刷屏了。
心理素质让人目瞪口呆。
也有的自称行业大佬的大咖,说自己的自媒体培训课程做到了头部,但是其每条内容的点赞不过两位数。
还有的行业大佬,粉丝不到5000,内容仅爆了一条,已经开始专业授课,告诉大家风口不抓就晚了。
上面的讲述中,很多地方应该加引号。
这种现象,可能不是常态,但确实真实存在。
说这些没有同行之间互损的意思,因为不论在商业量级和粉丝量级上,他们跟我都在不一个level,没有必要。
另外,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帮我打通了一直以来的心理卡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还应该感谢他们。
他们让我想通了一件事——作为个人IP,我们有义务发出声音,不然这个世界就会被噪声包围。
新闻学上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
讲的是在公共议题上,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声音和主流声音不一致时,我们就会倾向于沉默,以获得不被组织排斥的安全感。
通俗理解就是,当别人都指着一头鹿说,“这是一匹马”,你惊讶地瞪大眼睛,心想这不是一头鹿吗?
但是看到大家都说是马,你就开始自我怀疑了,心想或许是我错了,它可能真是一匹马。
然后你就沉默着赞许了这股主流声音。
在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跟这个也类似。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也与之相关——乌合之众。
人们一旦步入群体,智商就会降低为零,人们通过赞同主流意见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渴望的安全感。
让自己沦为乌合之众。
想明白这些我突然就接受了,我们应该多多发声。
作为个人IP,我们拥有粉丝,拥有影响力,不管它是大是小。只要我们能影响到别人,这件事就不是我们的私事那么简单。
人们的注意力就是那些,公共空间就是那些,如果理性的声音不发出,公共空间就会被嘈杂之声所占据。
如果真正的优质的内容都噤声,那么用户就会认为这个市场都是割韭菜。
这里引用润宇老师的一句话:
你保护世界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
所以,放下心理负担,当说假话的人都好意思明目张胆,说真话的人又何必畏首畏尾。
以下是给做个人IP的同学的三点小建议。
01、永远守住生命线。
内容力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没有人无缘无故信任买单,那些毫不犹豫地选择,都是一次次超值交付后的水到渠成。
把每一条视频、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程,当成你最重要的一次内容创作来看待。
一次都不允许自己划水,这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
02、永远守住底线
底线这东西是不能突破的,因为有了第一次就就会有第二次。
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大家都听过。
陈铭在《奇葩说》上说:
“当捷径成为一种选择,很快你就会发现,它成了唯一选择。”
人们说有路径依赖的,当走捷径成了一种习惯,不断被突破的底线最终会将我们的反噬。
对自己负责,对用户负责,才是一个IP该有的自觉。
03、永远守住界限
界限感是心理学中的概念。
人和人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都有界限,守护好自己的界限是每个成年人的分内之事。
不论别人如何做,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啥,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
守住自己的节奏,走在自己应该走的路上,这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结语:
做好自己,就在为保护世界,出一份绵薄之力。
愿你我都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点点。
我是Tina,我们下期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