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袁华强:“三步走”建设智慧污水监管平台

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补齐了污染防治设施的短板,建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污水治理系统。但是,在污水日常监管方面,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信息管理体系,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快速反应、高效率监管需求。

市政协委员、民盟东莞市委会副主委袁华强认为,东莞“一张图干到底”,取得治水的胜利。如今,污水收集、运输、处理设施遍及全市各镇街(园区),具有数量大、范围广、工艺异、投资和运维机构多等鲜明特点,更需要打造统一的智慧污水监管平台,强化日常管理,实现源头监控,巩固治水成果。

智慧污水监管平台,通俗地讲,就是利用物联平台、大数据、云计算、GIS系统,基于排水设施一张图系统,通过图层控制分类显示不同测站类型,将易涝点、窨井监测点、泵站及河涌等监测点以气泡形式定位上图。同时,叠加排水系统各类型设施进行可视化上图,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排水去向追溯分析、清污分流改造工程等提供有效数据,支撑科学决策。

为什么要建设这个平台?袁华强直指当前污水治理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短板”和“弊端”。其中,划分为重点污染源的项目,其主要污染指标采取自动监测仪器检测后获得数据,再通过第三方监控平台上传至监管部门;重点污染源及其他污染源项目采取不定期采样,检测后数据上 监管部门。这种体系存在时效性差、共享性差、投入大、效率低等问题。

重点污染源项目,从取样监测到获得数据,一般超过10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监督。在此时间段,还存在设备故障或人为干预的影响。无论是自动监测还是人工检测获得的数据,仅上传至环保监察部门,其他机构和公众无法及时获知相关数据。这种“单线传输”,群众没有知情权,时常出现“检测达标、群众质疑”现象,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职能部门为了履职尽责,频繁往返于各个项目,劳神费力,效率低下。各类涉事人员也因沟通渠道有限、因公出差、节假日等因素,无法及时获得数据而做出正确的预判处理。

袁华强主张建设智慧污水监管平台,构建“东莞市水环境质量一张图”,提升东莞治水精细化水平。

如何建设这个平台?袁华强建议“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实现源头监控。在全市范围内,调查涉水污染、治理项目基本情况,建立开放式信息库,根据项目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全方位掌握企业位置、涉污排放等信息,从源头上监控污染物的分布及排放情况。在截污管 中建设污染物监测“微站”,全天候、实时监控管 中污染物的种类、去向等,为污染物排放溯源提供依据,及时为污水处理厂提供预警。

第二步,完善监控平台,开发智慧监管系统。寻求具备良好水环境治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企业,编制一套水污染治理信息系统App,设置不同的查阅、监督管理权限,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部门或公众需求。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App进行维护、更新,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并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意见或建议。

第三步,构筑全息平台,推动全流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与定期评估。建立东莞市水生态环境全息平台,包含全市水质监测情况、污染源分布及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形成“东莞市水环境质量一张图”,通过建立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全面提升治水精细化水平。

文字:周桂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2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2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