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告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如何助推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党代表、青白江区委书记池勇在发言时表示,将依托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和中试研究设施设备,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材、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中试需求为突破口,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五位一体的“一带一路”中试基地,构建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创新策源的关键作用。
这一想法的提出,是基于青白江有开展建设“一带一路”中试基地的良好基础和初步探索成果。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玉龙化工”)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目前企业已有15项科研成果通过中试,实现产业化应用,并成功孵化了龙锦泰、隆盛新材料等5家公司。
攻坚卡脖子难题 迈出从0到1的第一步
从技术发明到应用开发、中试放大、批量生产,需要长时间反复研发,不断投入资金和承担风险,这个科研院所和企业两头都不愿“沾”的中间地带,犹如鱼虾水草都无法生存的“死海”,阻挡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脚步。
中试是打通 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环。为推进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玉龙化工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在向先进材料中试基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王琪两个团队合作,在原始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工艺与应用研究,为后续的成果转化和市场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玉龙化工的众多产品里面,有一款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MCA阻燃剂,填补了国内高端阻燃剂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其生产技术“三嗪阻燃塑料加工关键技术”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也是玉龙公司迈出的从0到1的第一步。
2010年,玉龙化工还是亚洲三聚氰胺最大单套装置的标志企业,但很快就面临外贸形势遇冷,出口大幅下滑,整体产能过剩的境遇,发展形势堪忧。
困境之下,公司决定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发展三聚氰胺下游产品。“前期,我们尝试过研发生产新产品,研发后直接产业化生产,但最终全部以失败告终,因为缺乏中试过程。”公司副总经理叶锐说。
“中试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科研成果,一头系着开发应用。”叶锐说,科技成果转化大多遵循“小试、中试、产业化示范”模式,但实际转化过程中往往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对中试阶段的专业化研究较少,造成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低。
为了弥补短板,2011年,在青白江区的支持下,玉龙公司与四川大学国家高分子重点实验室王琪教授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通过强化中试阶段的应用研究,攻克了传统三嗪阻燃剂反应体系黏度高、耗水耗能、污染等诸多技术难题,开发了以三聚氰胺为原料的纳米级环保改性MCA阻燃剂,填补国内高端阻燃剂空白。
打通“最后一公里” 实现“1到100”的量产
完成了“0到1”的突破,接下来就要实现“1到100”的量化。
中试基地是紧密连接创新链上下游的重要桥梁,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是建好科技创新链条的“关键环”,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玉龙化工展示中心,叶锐拿出三只玻璃瓶,分别装着油泥、处理过的油泥、柴油。据叶锐介绍,在开采页岩气钻井的时候,会产生大量油泥,油泥含油率为10%左右,被列为危险废弃物,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进行专业处置。就在去年,玉龙公司和石碧院士团队通过前期研发,整合了院士团队最新的低温高效新型分离技术、油雾净化分离回收技术等多项成果。随后在玉龙公司进行中试后,推出了对含油污泥的低温高效新型分离项目,目前已实现了产量化生产。
近年来,玉龙化工通过开放股权,与院士(专家)团队等通过股权合作组建新公司,建设中试基地,实现创新融合。通过中试基地,院士(专家)团队的1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有多项成果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特别是三聚氰胺泡沫项目,年产量10万立方米,广泛应用于在民用、工业、建筑、交通、航空、军事、日用、电子信息等领域。
玉龙模式得到推广 青白江将建立“2+3+N”中试基地配套体系
据了解,随着这种模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玉龙化工吸引和培养了大量人才。仅去年,该公司就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余名。而在以前,引进高端人才一直是该公司的发展短板,和院士(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后,很多人才主动来这里寻求发展机会。“能和院士(专家)团队共事,对很多技术型、科研型人才而言都是极其难得的机会。”叶锐坦言道。
四川大学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温晓雨就是其中一员,不到两年时间的历练,她从一名普通的研发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新锐。去年,她参与了公司与石碧院士团队合作的工业污水回用项目,解决了工业污水难以循环利用的关键问题。
“能和石碧院士合作,交流沟通各种技术难题,感觉真的太幸运了!特别是实现了从无到有,参与到整个过程,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温晓雨说,进入公司不到两年,她已经参与了4个院士团队合作项目。
目前,玉龙化工已打造了一支集化工材料、工艺设计、电气、设备、自动化、设备安装等多学科融合具有科研思维的百余人工程化团队。这支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可弥补院校研发团队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短板,比如解决工艺、设备、安全环保等问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实现专家技术向产业化成果落地,满足各类型研发团队的需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