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低碳日|惊“碳”云南 绿美可期

6月13日至19日,是第3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

今年的全国低碳日也定在6月15日

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云南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落实好“双碳”目标?

《云南日 》特别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一起学习

↓↓↓

《云南日 》版面截图

落实“双碳”行动 建设绿美云南

分享专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王贤全

核心观点: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质、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加快提高、绿美云南美誉度和知名度加快提升,建成美丽中国新标杆、示范区。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南洞河湿地 通讯员 陶家淇 摄

绿色发展为云南助推“双碳”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一二三产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彰显特色优势,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绿色能源电力装机、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等指标全国领先。持续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降低24.72%。高原绿色现代农业逐步崛起,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三,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七。旅游业持续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催生集历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多彩文化成为云南向世人展示的亮丽名片,绿色已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推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持续开展美丽云南建设,全省森林面积(3.74亿亩)、覆盖率(65.04%)、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颁布实施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率先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云岭大地从愿景变为现实。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颁布施行《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及实施细则。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增加到39个。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十三五”期间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年均递增20.3%。强化“一张蓝图管控”,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稳致远。

棕榈园景观 供图

绿美领航建设美好家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云南持续发力。“十四五”开局以来,云南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落实“双碳”行动,开启建设绿美家园的行动。云南相继出台《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大力推动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国际区域性绿色能源枢纽,持续推进“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加强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优先避让各类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推动屋顶光伏建设,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持续打造绿色能源强省、“一基地三示范区一枢纽”,到2025年,全省电力总装机1.5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达到86%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到46%。

开远 供图

强化重点领域减碳增效。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面摸清碳排放家底,制定云南省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工业领域低碳转型,加强交通运输低碳创新,强化建筑领域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消费方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稳步实施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增强固碳增汇能力。有序推进云南省2060年前碳中和路径设计,明确实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业、重大政策和重要制度安排。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重点强化森林抚育,提高林木蓄积量,加强生态农业增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增量。

建立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与全国碳市场充分融合衔接的碳市场制度体系,研究制定配套制度。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按照国家部署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

实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以昆明及州(市)中心城区为重点,发挥城市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城市发展新样板。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车,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 络,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持续开展美丽城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到2025年,全省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综合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风貌特色更加突出,产城进一步融合,显现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云南特点的城市之美。

实践证明,森林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中和”手段,植树造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碳汇方式。绿美建设针对城乡绿化率不高、结构分布不均衡等短板,广泛植绿、增绿,提高城乡绿植覆盖率,不仅让森林成为水库、钱库、粮库,还要让丰富的绿植成为“碳库”,为探索“两山”转化途径贡献云南智慧。通过10年的绿美云南建设,营造“人在林中,林在景中,景在画中”的诗意栖居地,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质、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加快提高、绿美云南美誉度和知名度加快提升,建成美丽中国新标杆、示范区。

寻甸金源乡 供图

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分享专家: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赞信

核心观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既为云南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云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后,云南出台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和《云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云南省的工业能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能源使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导,这决定了云南省工业经济的高能耗、高排放特征。从增加值看,云南省前十大工业行业主要为资源型产业,它们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另外,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快速增长。例如,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在近20年来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也是云南省在2012—2015年期间碳排放量下降明显,但是2015年出现回升的主要原因。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由云南省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这种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名人名树园景观 供图

区域电力市场与碳交易市场尚不健全。绿色电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表面上看是因为电力供给的阶段性过剩,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电力改革未到位、清洁能源跨区配置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省际利益博弈明显。云南是我国碳汇总量相对较高的省区之一,高碳汇能力是碳减排的有利条件,由于目前碳交易制度与碳汇补偿机制尚不成熟,云南省的这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低碳经济发展的治理体系尚未建成。一方面,长远的政策框架尚未建成,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绿色能源发展的政策规划需要从立法角度保证绿色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形成健全的能源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公司层面碳排放的强制性追踪与汇 制度尚未建成,居民对节能减排与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在认识与行动上还明显不足。

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积极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由于存在省际能源市场壁垒,省级电力市场呈分割状态,绿色能源跨区配置效率未得到最优化。市场分割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三个渠道抑制能源效率。这些割裂的、碎片化的省级电力市场,一方面限制了电 吸收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与负荷峰谷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严重降低了电力资源在省际间的优化配置效率。

洱源西湖 供图

积极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碳交易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尚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碳交易产品类型单一、定价机制尚不成熟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健全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由云南省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这种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现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整合,进行集约化经营,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和经营效率。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一方面,虽然云南省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绿色能源具有低碳排放、清洁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消费者行为,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是人人都能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普通消费者对碳减排的贡献不容忽视。需要通过宣传普及碳减排知识,提高人们的碳减排意识,并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引导消费者实践低碳生活。

洱海海菜花 秦蒙琳 罗帮义 杨继培 摄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但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既为云南省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让绿色低碳消费成为低碳生活的自觉行动

分享专家: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杨松利

核心观点:绿色低碳消费是新时代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机构消费观更新的重要内涵。

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完成的重要路径。近年来,绿色低碳消费理念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且正在逐步成为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低碳生活的重头在于绿色低碳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包括:节约消费、简约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等多个方面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机构消费观更新的重要内涵。

棕榈园景观 供图

践行绿色低碳消费行动

“一粒米”行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农业劳动果实,从古代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光盘行动”,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爱惜粮食、尊重农业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每个人少浪费0.5千克粮食,相当于节约0.18千克标煤,相当于减排0.47千克二氧化碳。因此,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不糟蹋食物人人有责,要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绿色低碳水平。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光盘行动”。公职单位、公共机构、社区、餐馆等群体场所,要牢固树立宣导、教育、监督、约束就餐群体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的责任意识。

“一滴水”行动。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1吨,相当于节约0.24千克标煤,减排温室气体0.16千克。因此,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让滴水成涓,汇流成河。

“一度电”行动。节约1度电,相当于少用0.32千克标煤,减排温室气体0.21千克,每人每月节约1度电,全省每年将节约出5.66亿度电,相当于节能18.12万吨标煤,减排温室气体11.89万吨。因此,要将节约每一度电履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一度电都发挥其最大效用。

“一克油”行动。节约燃油使用,促进社会电气化发展,推进以电代油行动。将每一滴油都用到刀刃上。推进绿色低碳出行。鼓励步行、脚踏自行车、共享车、公交车、地铁出行。鼓励拼车出行、私家车免费友善搭车出行。

“一根线”行动。推进衣着绿色低碳消费。鼓励选购纯棉、全麻等有机材质衣物,便于回收再生。合理购置衣物,少买、不买不必要的衣物。完善社区旧衣物捐赠、回收、收集、处理制度。

“一张纸”行动。普及无纸化办公,打印纸尽量双面使用。鼓励公文袋、文件袋、文件夹重复使用。限制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办公笔、一次性餐盒餐具和筷子使用。减少文山会海,推进OA办公,鼓励召开线上会议,减少会议材料印刷使用。

“一个袋”行动。鼓励购物布袋、纸袋反复使用,限制塑料袋使用量,推进农贸市场不提供塑料袋行动。对外卖、快递包装进行规范,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加强外卖、快递包装的回收、收集、资源化管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

昆明 供图

完善绿色低碳消费制度

培育绿色低碳消费市场环境。培育绿色低碳消费群体,提高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让绿色低碳消费方式逐步成为公众的自觉选择,让绿色低碳产品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扩大绿色商场规模。发挥绿色金融对零碳、低碳、负碳产品的消费引导作用。

发挥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消费引领作用。推进公共机构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公共机构引领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的作用,推进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医院、低碳酒店宾馆等低碳公共机构建设,推行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消费采购制度。

完善绿色低碳消费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将浪费食物、随意倾倒和丢弃垃圾的行为纳入法治管控加以约束。推进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产品目录,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绿色消费信息平台、信用平台,培育碳普惠市场,开辟个人、个体碳汇交易渠道,建立个人、机构、社会主体低碳消费激励机制。

西双版纳王莲 供图

设计:吕明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6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