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电路(三)低频噪声消除电路、高频补偿电路

话筒电路中的RC低频噪声切除电路

见下图,电路中MIC是驻极体电容话筒,CK1是外接话筒插座,S1-1是录放开关,图示在录音(R)位置。电阻R1和电容C1构成低频噪声切除电路。

1、电路分析

直流工作电压+V通过电阻R2给机内驻极体电容话筒MIC的2脚加上直流电压,这样话筒进入工作状态。

话筒是一种电声换能器件,是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

驻极体电容话筒是电容话筒中的一种。它的工作特点是:加上直流电压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与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不同(不用加直流电压就能工作)。

驻极体电容话筒由于输入和输出阻抗很高,在外壳内设置一个场效应管,作为阻抗转换器,因此它需要直流工作电压。

下图是驻极体电容话筒实物和电路符号。

驻极体电容话筒的特点是:频率特性好,在音频范围内幅频特性曲线平坦,灵敏度高、噪声小、音色柔和、输出信号电平比较大、失真小、瞬态响应性能好,缺点是:工作性能不够稳定,低频段灵敏度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寿命比较短,需要直流电源,使用不够方便。

2)话筒信号传输分析

下图是话筒信号传输示意图,MIC的2脚输出的话筒信号经过R1,C1至外接话筒插座CK1,再通过录放开关S1-1和输入端耦合电容C3,加到录音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完成机内话筒信号的传输过程。

机内话筒信号的传输过程也可以这样分析:MIC的2脚输出话筒信号-R1和C1(低频噪声切除电路)-外接话筒插座CK1-录放开关S1-1,输入端耦合电容C3-录音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

3)R1和C1低频噪声切除电路分析

当机壳振动时将引起机内话筒MIC的振动,导致MIC输出一个频率很低的振动噪声,从而在机内话筒工作时出现“轰隆 轰隆”的低频噪声,为此要在机内话筒输入电路中加入低频噪声切除电路,以消除这一低频噪声。

R1和C1串联在机内话筒信号的传输电路中,构成一个RC串联电路,下图所示是这一RC串联电路的阻抗特性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当话筒输出信号频率低于转折频率f0时,这一RC串联电路的阻抗随频率降低而增大,这样,流过R1和C1电路的低频噪声电流就减小。

只要将这一RC串联电路的转折频率设计的足够低,就能消除机内话筒产生的“轰隆轰隆”低频噪声,而该RC串联电路对低频段的有用信号影响不是太大(不可能完全没有影响),因为低频噪声的频率比较低,在这个频段的有用信号很少。

2、故障检测

1)如果出现机内话筒录不上音而外接话筒录音正常,用万用表欧姆档检测R1和C1是否开路。

2)如果机内话筒录音轻而噪声大,外接话筒录音正常,直接更换电容C1试试。

RC录音高频补偿电路

见下图,该电路设在录音输出回路中,R1是恒流录音(录音电流大小与录音信号频率无关)电阻,C1时录音高频补偿电容,这一电路由RC补偿电路和LC并联谐振电路两部分组成。

1、电路分析

RC录音高频补偿电路的工作原理:电容C1和R1并联,构成一个RC并联电路,这一RC并联电路串联在录音磁头HD1回路中,这样录音磁头的阻抗和这个RC并联电路阻抗之和是录音放大电路输出级的负载。

下图是R1,C1并联电路的阻抗特性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录音信号频率低于转折频率时,R1,C1并联电路的阻抗不变,所以频率低于转折频率的录音信号其流过录音磁头的录音电流大小不随频率而改变。

对于频率高于转折频率的信号,该RC并联电路的阻抗随频率而下降,说明频率高于转折频率的高频录音信号电流随频率的增高而增大,且录音信号频率越高,其录音信号电流越大,这样可以达到提升频段录音信号的目的。

2、故障检测

1)如果出现录不上音故障,用万用表欧姆档在路测量R1是否开路,因为C1开路不会出现录不上音现象,录音信号主要通过R1加到录音磁头中。

2)如果出现录音高音不足故障,C1开路的可能性很大,直接在C1上并联一只等容量的电容试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17年10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