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2013级学生王鹏明,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广环保理念。
编者按: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随着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也逐渐强烈。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只是普通的大学生、退休的老者,或者民间草根组织,却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和实际行动践行着环保理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投身环保事业、为世界守住家园的人。
“环境友好使者”汪鹏明——
环保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环保服装设计大赛参赛作品中,用纸做的衣服。
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吉祥物。
也许只是一个随意的选择,让安徽农业大学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汪鹏明与“环保”有了更多交集。如今,“环境友好使者”已是汪鹏明身上的一张标签。在老师眼中,他是推广环保理念的学生干部;在师妹眼中,他是策动环保活动的“社团大哥”;在室友眼中,他是爱帮人捡垃圾的兄弟……即便毕业后从事环保行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大学4年,汪鹏明选择在环保的路上不停行走,他想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
玩一场行为艺术的“环保快闪”
6月1日上午,汪鹏明没有课,一大早他便来到“绿色家园”,为下午的一场高校环保活动做准备。
今年,汪鹏明成为环保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安徽高校负责人,在高校间组织与环保相关的活动、推广环保理念,是他的主要任务。
“准备了两三个月吧,邀请了合肥的四所高校参与,每周我们都会想办法在一起碰头商量。”在开展活动方面,汪鹏明虽然有着不少经验,但高校联合举办的活动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商议和协调。
不断的“思想风暴”,让汪鹏明萌发了做一次“环保快闪”的行为艺术活动,“把环保主题通过表演,和快闪这种方式结合起来,既新颖,又容易让人接受。”
6月1日下午,一场关于环保的“快闪”行为艺术活动在合肥五里墩街道丁香社区上演。安徽农业大学的节水主题,安徽医科大学的雾霾主题,合肥工业大学的垃圾分类主题,安徽大学的绿植保护主题,通过环保志愿者的表演一一呈现。
从环保“小白”到“风云人物”
所学并非环保相关专业,汪鹏明进入环保的领域也着实是“误打误撞”。
去年的“世界环境日”,汪鹏明和志愿者们响应团省委号召,发起了一场“护河行动”,“我们在合肥,就选择了南淝河的一段。”当天,40余名青年环保志愿者沿南淝河徒步行走,对约两公里的河段水质进行了现场检测。
“其实用肉眼判断水质就不是太好,还有很多漂浮物,这对我的触动挺大。因为原来都是在校园里做环保,真正走出去才发现,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做的还很多很多。”汪鹏明说。
制作卡通形象让更多人记住
为了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理念,汪鹏明和小伙伴们想了很多办法。
去年,汪鹏明又牵头组织了环保袋设计大赛。“我们去买光板的环保袋,让参赛的同学在上面绘制图案,最终通过校园 站进行投票选出优秀作品。”汪鹏明说,不少作品都十分优秀,一个简单的图案或是几种配色,让环保袋也变得“高大上”起来,这样会吸引更多人用它。
“还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也可以充分利用。”今年初,汪鹏明带着大家启动了“绿家美寝”活动,“我们自己养一些盆栽植物,如果同学攒够一定数量的饮料瓶,可以拿来换盆栽。”
梦想带动更多人践行环保
虽然身体力行地宣传环保理念两三年,汪鹏明有时还是会沮丧,“身边大部分人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强。”
想不通时,汪鹏明会找人聊一聊。“曾经和一位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老师说,环保是一种个人习惯,不能强求。”老师的回答让汪鹏明有些无奈,甚至有些生气,“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的确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尽力改变。”
除了自己改变,汪鹏明也在试图改变身边的人。“我的一个室友,以前会有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我就会提醒他。”汪鹏明说,刚开始室友并不听,甚至还会嗤之以鼻地说他“装”。后来,汪鹏明就主动跟在后面捡,“我想对他会有些触动吧,哪怕一点点也是成功了。”
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范士俊——
“扫码”拥垃圾 或有小福利
范士俊在合肥光华学校教环保课。(受访者供图)
2014年,范士俊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走到一起,在合肥进行一次广场舞噪音调查。借此机会,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随之成立。两年来,这支环保公益团队做了不少事儿。除了科普环保知识,他们下个月还将在合肥部分小区中投放智能垃圾箱。投放垃圾时扫一下二维码,市民的环保贡献值将会相应增加,或许能以此抵扣水电费。
已在四所学校开设环保课
范士俊是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总干事。团队成立之初,他们便在合肥部分小区中建起电子屏。如今,这些电子屏已达289块。“当时合肥已经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指数,但很多市民并不知道,所以我们会在电子屏上发布合肥每天的空气质量AQI指数,以及环保小常识。”
“我们想让人们真正地关心环保,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为此,范士俊和团队成员们将目光投向了学校,开始与一些小学联系,希望能够开设一门与环保相关的非正式课程。
“我们的课程叫做‘废弃物与生命’,教学对象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一共有15堂课,没有书本,主要以PPT教学、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范士俊说,经过努力,最终在安医大附小、芙蓉小学、光华学校等四所学校开设了环保课程。
为了让孩子们感兴趣,课堂上会加入一些环保实验,比如环保酵素的制作过程。“环保酵素的制作很简单,只需要一些新鲜的水果皮、蔬菜叶,加入一定比例的糖和水就行了。”范士俊说,制作出的酵素可以用来刷碗,也可以堆肥养花,非常实用。“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我们今年会在更多的小学开设环保课程。”
垃圾分类或许能抵水电费
2014年,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曾想对社会上的废旧电池进行回收,不过考虑到回收后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只得放弃。
“回收废旧电池是垃圾分类处理的一种形式,虽然这项工作没法开展,但我们一直在寻求其他方式。”范士俊说,经过前期准备,他们将于下个月在合肥部分小区投放智能垃圾箱,推动垃圾分类。
据了解,这种智能垃圾箱和普通垃圾箱大小差别不大,不同的是在垃圾投入口安装了红外线感应装置,旁边还有一个二维码标志。“这次试点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商品码的垃圾,普通的纸巾和餐厨垃圾不能投入智能垃圾箱。”范士俊表示,这主要是方便后台掌握所收垃圾的类型,为今后探索垃圾分类的方式提供数据支撑。
范士俊介绍,当市民投入带有商品码的垃圾时,需要在红外线感应装置前扫一下商品码,同时用手机扫描旁边的二维码,每投入一件垃圾,后台都会进行积分。“这个积分是公民个人环保贡献值。根据贡献值,以后可能会享受到一些小‘福利’。”范士俊说,目前他们正在与合肥市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未来合肥市民通过贡献值可能会抵扣部分水电费,也可能在充公交卡时享受折扣等。
他们把环保当成一项事业
“我以前的工作和质检有关,也会涉及到很多和环保相关的内容,当时我就很感兴趣。”范士俊说,回到合肥后,机缘巧合下和朋友们开始了“环保之旅”,从此一发不可收。“对于我辞职回合肥的决定,家人一开始有些不理解。”范士俊也曾有过担心,但通过一段时间尝试,范士俊发现他们所做的环保公益活动确实有效果。
范士俊说,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目前兼职人员有近100人。“他们中有个体老板、学生、律师、会计、白领,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来。我们已经把环保公益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谈及未来,范士俊和同伴们计划成立安徽省高校青年环保联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环保平台。
行走青弋江 紧盯排污口
志愿者在青弋江沿线工厂排污口取样。
建青弋江“河流图书馆”
“虽然我是芜湖人,但对青弋江的了解也是从参与芜湖生态中心的河流解说员培训开始的。”在芜湖生态中心负责青弋江河流保护项目的刘蓉蓉,2015年经过培训成为一名青弋江河流解说员。因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2015年底,她正式加入芜湖生态中心。
青弋江是芜湖的“母亲河”,也是长江在安徽南部最大的支流,全流域均在安徽。因此,她也成了芜湖生态中心重点保护对象。
“我们一直在探索青弋江保护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她,关注她,保护她。”刘蓉蓉说,2015年,她去了青弋江的源头之一——黄山美溪乡。当看到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汩汩流出,她整个人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水特别清,可以直接喝,周边生态环境也非常好,和下游的青弋江完全不一样。”这次行动让刘蓉蓉和伙伴们更加坚定了守护好“母亲河”的信念。
2013年,芜湖生态中心开始收集河流的相关资料。“从民间视角出发,搭建青弋江的线上资料库——青弋江河流图书馆,向公众全面展现青弋江的相关信息。”刘蓉蓉说,资料库里涵盖了河流沿岸的环境状况,动植物分布、种类,人文历史信息等,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形成可视化河流信息库。
如今,结合“河流图书馆”的信息平台,芜湖生态中心还组织了青弋江步道体验、生态假期等实地调研项目,定期招募感兴趣的市民,通过徒步行走和自然导赏等方式,让大家亲近河流、亲近大自然。每年7、8月举行的“青弋行者”活动,也会对青弋江现状进行调研,形成调研 告,并将成果和更多人分享。“越多的人了解她,才会有越多人爱护她。”
曾与排污企业斗智斗勇
除了青弋江沿线,这群年轻人还走访了皖南一些河流。在皖南,他们重点关注工厂的排污情况。
芜湖生态中心总干事丁洁起初是对青弋江沿岸工业环境进行调研,现在是定期对长江安徽段沿线城市的工业环境进行污染调研,向环保部门举 并举证,配合执法部门对违法企业进行查处。
“国控、省控、市控的重点污染企业,都是我们的调研对象,不在名单上的,我们也会去调查。一些造纸小作坊,由于没有环保措施,污染尤其大。”丁洁说,做排污口水质调查,既需要勇气也要有智慧,有时还要和污染企业斗智斗勇。
丁洁回忆,2014年她和同事打算调研一家造纸厂排污口,和一般排污口无人把守不同,这家造纸厂安排保安把守。“保安比较警觉,不让我们靠近。”丁洁觉得对方如此警惕,背后一定有问题。于是,他们躲进不远处的树林,远远观察保安一举一动。几个小时后,丁洁发现保安去吃饭,迅速跑到排污口采集水样。“一检验,果然超标。”
虽有一腔热情,但有时丁洁也会被泼一盆冷水。“有些企业阳奉阴违,查处后又继续排污。”丁洁说,环保部门查处一家排污企业后,他们会跟进做很多工作,“比如隔一段时间再悄悄去检测一次,发现问题继续举 ,直到它不敢超标排污为止。”
用数据监控垃圾焚烧厂
除了关注水环境,这个年轻的环保公益组织还把视线投向了垃圾焚烧厂。“2011年我们开始着手搭建一个全国性的生活垃圾焚烧信息平台,主要面向公众,普及垃圾焚烧相关知识。”负责垃圾焚烧清洁运行项目的张静宁介绍,这个平台会提供全国垃圾焚烧厂的信息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并配合相关调查、研究和政策推动等手段,促进垃圾焚烧厂的清洁运行。
除了信息平台,他们每年还会发布一份全国垃圾焚烧厂污染物信息公开的 告。“关于垃圾焚烧厂污染物排放,有些数据是公开的,有些则要向各地环保部门申请。”张静宁说,去年,他们向全国160余家垃圾焚烧厂申请公开飞灰数据,只得到39家回复;向103个市区环保部门申请公开垃圾焚烧厂污染物排放数据,只有51个环保部门回复。
根据芜湖生态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运行垃圾焚烧厂达230家,在建垃圾焚烧厂103家。“但我们排查发现,全国只有105座垃圾焚烧厂开展了在线监测,这一数字不到全国在运行垃圾焚烧厂的一半。而在线公开的企业也存在信息不全,标准错误,没有监测数据等情况。”张静宁说,今年初他们通过政协委员把垃圾焚烧厂的调研情况带上了全国两会。今后,他们会继续建言献策,目标是把垃圾焚烧厂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
坚信自己终能改变世界
“刚开始会觉得孤单,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微小。”刘蓉蓉加入这个环保组织才一年,但对于环保,她有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
“之前刚来工作时,发现即使天气再不好,同事也不会叫外卖。”刘蓉蓉说,同事告诉她,订外卖会产生大量塑料包装盒,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对环境也有一定污染。大家一般会选择出去吃,或者买菜回家做饭。“买菜也会随身携带环保袋,从没用过菜市场的塑料袋,现在连菜市场的摊贩都知道我们会自己准备袋子。”刘蓉蓉说,生活中点点滴滴努力,给了她极大触动。
更深入地了解自然,才会去敬畏她,保护她,这是刘蓉蓉一年来最大的心得。“《西雅图酋长宣言》里有一句话:‘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发生在大地身上的一切也将发生在大地的儿女身上。’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享受美丽大自然的同时,也向自然索取资源,理应保护它。”在刘蓉蓉看来,哪怕是再小的力量,只要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改变世界的一天。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巢湖第一支义务打捞队队长姜清泉:
除蓝藻垃圾 守一湖清水
姜清泉每天都到巢湖岸边巡视,见到垃圾就清理。
清晨六点半,63岁的姜清泉总是在这个时间走出家门去“上班”。他工作的地点在塘西河入湖(巢湖)口,1.6公里巢湖岸线是他负责的“辖区”,不管是矿泉水瓶还是建筑垃圾,都会被他清理干净。
作为巢湖上第一支义务打捞队的队长,姜清泉从2007年起便开始打捞巢湖蓝藻,在蓝藻暴发高峰期,回不了家是常态。如今回到岸上,负责巢湖岸边的环境管理,他说:“我的家在巢湖边,不管岗位在哪,都是为了让巢湖更干净。”
组织义务捞蓝藻,曾经一周没回家
姜清泉是包河区义城街道塘西社区居民,他的家就在巢湖岸边,眼看着巢湖一天天变脏,姜清泉心里很不好受。2007年,姜清泉开始组织身边的村民义务打捞蓝藻和垃圾,第二年,巢湖上第一支义务打捞队正式成立。
“在巢湖上捞蓝藻有危险性,必须要会游泳,所以很多队员都是渔民。”姜清泉说,义务打捞队刚开始只有十几个人,但随着发展壮大,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一百多人,还有不少是女性。不过,捞蓝藻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很多人都因此受过伤。“我们干活的时候都是站在一个船形的大木盆里,稍微不注意就会跌到水里,磕磕碰碰很正常。”姜清泉的腿上就有很多捞蓝藻时留下的伤疤,因为有些年头了,已经泛黑。“除了受伤,蓝藻黏在身上还容易过敏,皮肤会很痒。”
每年的6至8月是蓝藻暴发的高峰期,也是姜清泉和队友们最忙的时候。姜清泉说,蓝藻刚暴发的三天时间内是打捞的黄金期,否则随着温度持续升高,蓝藻就会发黑、发臭,给打捞带来困难。
因为是队长,姜清泉比队员们要付出更多,有一年巢湖蓝藻暴发时,他连续一个礼拜守在巢湖岸边。“因为打捞任务重,每七八个打捞队员作为一班,轮流换班打捞。”队员可以换班回家休息,而作为队长的姜清泉却不能离开现场,身上的衣服也几乎没有干过。“虽然带了几件衣服,但是没时间洗,等回家的时候衣服都臭了。”
打捞工具自己做,摸索出捞藻技巧
打捞蓝藻不能用蛮力,多年的打捞让姜清泉摸索出了不少技巧。“蓝藻又小又轻,要趁着没有风的时候集中打捞,先用工具把蓝藻慢慢赶到一起,然后捞起来,这样效率会比较高。”
义务打捞蓝藻很辛苦,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少队员选择了离开。“这种事情又累又脏,坚持下来不容易,而且年轻人要养家。”老队员走了,也有新队员来,姜清泉的这支义务打捞队基本上维持在三四十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像我这个年纪还算是比较年轻的。”姜清泉笑着说。
在姜清泉笑容的背后,是他对家人的愧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60多岁的年纪正是含饴弄孙的时候,姜清泉却没有时间去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乐趣,甚至连家务活都没时间做。“刚成立义务打捞队的时候,家人确实反对过。有时候也会和老伴斗嘴,但她还是会把我的饭做好,衣服鞋子也洗刷干净,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做这件事。”
上岸来清理垃圾,也是为保护巢湖
如今,人工打捞蓝藻已经被机械化所替代,位于塘西河的藻水分离港大大提高了蓝藻的打捞处理效率。姜清泉和义务打捞队的队员们也上了岸,负责巢湖岸边一公里范围的环境管理。
“从塘西河到十五里河的这一段是我负责,大概有1.6公里,每天都要巡视好几遍,看到垃圾就要捡起来,如果有人破坏绿化也要制止。”说着,姜清泉突然发现塘西河桥下的水面上漂着几个矿泉水瓶,就赶紧带着工具下到岸边捞了起来。姜清泉算过,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清理出七八桶垃圾,少一些也得有两三桶。
姜清泉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塘西河的水还能饮用、做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质开始慢慢变差,再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连鱼虾都很难找到了。“后来这里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水质才慢慢变好,但总有人不注意环保,随意扔垃圾。”
现在,姜清泉已经适应了新的岗位,但不能打捞蓝藻还是让他失落过好一阵子,好在他没有离开巢湖岸边,而且他打捞蓝藻的手艺仍有用武之地。“机械化有很多优点,但在处理蓝藻的时候总有够不到的地方,比如在浅滩、拐角处,这就需要我们人工帮忙清理。”姜清泉说,现在蓝藻暴发的时候,他和队员们仍然会前来帮忙。
“还是那句话,我的家就在这里,不管是在水里捞蓝藻,还是在岸上清理垃圾,我都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巢湖、让塘西河变得更干净。”姜清泉说,如果可能的话,他要一直在这里干下去,直到不能动为止。
主动带走垃圾,超八成受访者能做到
过半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扔垃圾不会制止;大多数人表示会在日常中主动坚持环保举动
普遍认为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于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现象,“人们的环保意识差”是受访者的普遍共识,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影响也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街上随地乱扔垃圾、乱吐痰的现象特别多,每个人都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累积起来就是质的变化。”王女士认为,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最为迫切的,“企业排出的废水、废弃物也是影响环境的原因之一,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企业超标排放的处罚力度。”
超八成受访者会主动带走垃圾
如果出门在外产生垃圾,你是否会主动带走垃圾?在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答案,也有人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那么,如果没有垃圾桶,又该如何处理垃圾呢?约67%的受访者表示会找到垃圾桶后扔掉,约25%的受访者有过“装进包里带回家”的经历,而选择“随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扔掉”或“扔到花丛等不显眼的地方”的则是极少数。
不足三成参加过环保组织活动
调查发现,仅有不到3成的受访者参加过环保活动或是环保组织,更多的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力所能及的行动维护环境。
假如要选择一件可以坚持下来的环保举动,你会选择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受访者的回答则是五花八门。“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自己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小魏是个日韩剧迷,她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有关垃圾分类的内容,“我觉得垃圾分类不难,这个在家可以做到,我准备坚持下来。”此外,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步行或是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以及在购物中减少或者完全不用塑料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