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有形的“墙”背后,是无形的“墙”。
我们走在占地面积460亩的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内,这里花团锦簇、树木葱茏,俨然一个花园。殊不知,每天通过全封闭运输车从南海区各地转运来的数千吨固体废弃物,就在这里开始了“变废为宝”的过程。
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内的旁边,就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曾经,产业园与这所院校之间,隔着一道墙。
曾经,要在大专院校和高档社区附近建垃圾处理产业园,可能引起群情激奋、心理恐慌,人们谈垃圾处理色变,各种垃圾处理场,当然是离自己越远越好。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产生的垃圾量居然高达300公斤!我们每天都产生垃圾,但每一个人都希望垃圾处理远离我们的视线。这被称之为“邻避效应”。
但瀚蓝环境改变了这种效应,将“邻避”变为“邻亲”再到“邻利”。怎么做的?瀚蓝环境采用的是“笨”办法:公开透明,不藏着掖着,在把垃圾处理这件事情做好的前提下,和各方真诚沟通;与此同时,产业园落地后,针对周边大学比较多的特点,瀚蓝环境与大学共建环境学院,并且成为学校的环保基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一墙之隔的大学,主动拆掉了那堵墙,融为一体。有形的墙拆掉了,无形的信任产生了,这是对瀚蓝环境的信任,也是对环保产业的信任。从邻避”到“邻亲”再到“邻利”,这便是“瀚蓝模式”。打造这个模式的核心人物,是瀚蓝环境总裁金铎。
这是一位曾经当过大学老师,拿过法律执业资格的女企业家,她带领着瀚蓝环境这家“低行政级别”的国企,将“瀚蓝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商业模式的可复制,便意味着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
曾经,瀚蓝环境是一家主业为供水的公用事业国有企业,金铎主张跨界到固废处理等环保产业,遭到了各种不同的反对声音,她力排众议、耐心沟通,让瀚蓝环境提前走上了跨界转型之路,如今,供水和燃气业务成为瀚蓝环境稳定的”现金奶牛“,固废处理则厚积薄发,成为瀚蓝环境的利润大头。事非躬亲不知难!身为国有企业的高管,金铎当初力主瀚蓝环境跨界环保,需要不一般的勇气与坚韧。实际上,她拆掉了人们固守旧业的那堵”墙“,带来了危机意识、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也给瀚蓝环境打开了一篇新天地、新蓝海。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金铎认为必须要有战略动态管理能力。我们采访的当天上午,她和瀚蓝环境的高管层研判了明年的市场趋势,制定相应策略。前瞻判断、提前布局,金铎主张企业掌门人必须做到这一点,才能带领企业不断前进。企业家的思维必须是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有太多的”墙“挡在前方,让企业管理者看不清、走不远,企业就会面临危机。
”瀚蓝模式“的核心,还是一个最朴素的商业道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环保企业的单,很多都是政府的单。金铎说,瀚蓝环境始终考虑的,就是用综合成本最小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解决生活垃圾、污泥、餐厨垃圾等固废处理问题。瀚蓝环境的盈利,来自于帮助政府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在我看来,这是不断拆掉自我利益的那堵“墙”,先“利他”,再“利我”。
金铎给我们讲述瀚蓝环境的故事时,好几次提到新教伦理,后来才得知,她是一位读书迷,还经常参加读书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黑匣子思维》等人文社科类的书籍,都是她的案头之选。我想,每一位喜欢读书的人,都是在不断拆除旧有的思维之墙,不断向更广阔的思维天地开放。
印象深刻的,是金铎递给我的名片,用的纸很薄,夸张点说是“薄如蝉翼”,一不小心就弄皱了。践行环保节约,不放过哪怕一张小小的名片。这就是金铎和她精心雕琢的瀚蓝模式的魅力所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