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 | 撰文
海墨 | 音频
陈炯 | 版式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居民在住宅楼上给电动车充电而酿成人员伤亡的火灾事故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2019年,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公安部、住建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在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方面,文件要求各地职能部门要督促物业服务企业等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及时发现和制止电动自行车在公共区域违规停放、充电等行为;重点整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对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依法清理搬离。
5月10日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电瓶车起火致多人受伤
由此看来,住宅小区要破解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带来的安全风险,如果仅是靠制定文件规定和物管人员“封堵”就很难堵得住,还有赖于进行有效的疏导,而疏导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显然就是要解决电动自行车有处可放、有电可充的问题。
现在需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由于电动自行车具有经济、便捷、环保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不少市民乐意选择的交通工具,而且还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而由于过去很多小区在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电动自行车遭遇无处停放、充电的困局。
问题明摆着,就需要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委员会共同想方设法,在小区内划定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处,引进专业的充电桩建设单位进行运营,合理收费,分摊成本,破解电动车与充电桩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对于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桩安装受到条件限制的老旧小区,除了尽可能改建、增建相关设施之外,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市政道路或公共区域设置电动自行车公共停放点和增设充电桩。对于新建小区,从一开始就应当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需求,提早做好设施配套,实施共建共管,为业主提供方便。
要降低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带来的安全风险,当然还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事实上,各种高科技手段已经为小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广州个别小区为了禁止电动车上楼,在电梯内应用AI智能摄像头“黑科技”,当识别到电瓶车进入电梯时,电梯便会停止运行。这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总的来说,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造成火灾事故多发频发,特别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已经屡见不鲜,血的教训告诫人们对同类事故的防范不能等闲视之,而且必须疏堵结合。只有在电动自行车有安身之处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再加以宣传疏导,绝大多数的人才会主动接受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从而避免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火灾等悲剧的重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