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译码时其中是否有噪声干扰,噪声又怎么形成的呢?

取材于陶潜《桃花源记》的诗歌,张旭的《桃花溪》比王维的《桃源行》信码少得多,单个信码所载信息反而大。故古人作诗是讲求精炼的《周易·系辞》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称名小,即所用信码少,取类大,即信码所载信息多,概括性强。严羽就反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求精练的做法。因此,古代诗人在编码时,往往舍去一些信码,但信息并未省去,这些信息或者让更有代表性的信码所载,或通过实与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让实的部分诱出虚的部分。

王维画像

如杜甫《登高》中的“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句,有人分析有八可悲:客旅他乡,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秋风作客,三可悲;远离家乡万里,四可悲;客中登台,五悲;独自登台,六可悲;贫病交加,七可悲;人已半百而老去无成,八可悲,好的信码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信息量。《诗经》是我国最早诗集,且又来自间,它还不可能像后世文人那样句雕字琢,但其句法精练,信息量丰富却为世诗歌之滥觞。《诗经》句法从一言到九言都有,但以四字句为主(《诗组句数7284句,四字句就有6724句)。

杜甫画像

这种四字句,传达出丰富的审美信如《小雅·鹤鸣》,几乎全用比喻,以鹤、鱼比喻隐逸的贤才,说明了招纳的道理。在诗中“鹤”、“鱼”、“树檀”、“石”、“玉”都是些实的信号,而这些的信号可以诱导出省去了的信号—“贤才”,诱出潜在的审美信息此如《魏风·硕鼠》,用短小的信号,表示了诗人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不满,决要离开它,寻找自己的乐土。《豳风·鸱》借猫头鹰对雌鸟之迫害,控诉残酷的统治者迫害人民、摧毁家园的罪行,写出人民艰难危险的处境。南·螽斯》借螽斯繁殖力强和集聚不散的特点,祝福子孙昌盛。至于散见各篇的类似句子就俯拾皆是了。

在这些语法语义信息之上叠加着潜在审美信息。四言体的《诗经》,传递直接信息是有限的,但编码者或利用汉文信码的一字多义的特点(如上所举比喻义),或通过空白的虚(如以“关关雎鸠象征男女和悦之情)间接地传递信息,这些信息隐藏在信码背后,为接收者理解这种信息即潜在信息。今天的接收者在对古诗译码时,借助实的诱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那些藏在“言外”、“象外”的潜在信息,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译码的潜在信息系统。

雎鸠

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无笔之笔”“无墨之笔”、“无画处有画”、“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即指的这种潜在信息系统。不但诗如此,中国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都存在着潜在的信息系统,如“飞白技法就于无笔处见出遒劲或潇洒。又如齐白石画虾,只画实的虾,而不画水,水作为虚的潜在信息,由实的虾的各种形态诱出欣赏者可根据虾的形态,感觉出满幅是水。这就是潜在信息起了作用。潜在信息系统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存在于诗句中的潜在信息,如上所举杜诗;此外如《诗经》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齐白石画像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一指恋人,一指贪婪的剥削者。其实这是技术编码时的潜在信息。第二层次是指全诗整体潜在信息,即语义编码时的审美潜在信息。这是高层次的信息只有这种审美潜在信息存在,才能产生整体的审美效应,使译码者获收美感。如前,所《鼠》、《鹤鸣》,都存在整体潜在信息。信息论告诉我们,收信者对信道传来的信息产生了不定度,即不能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就说明了信息传递中有噪声干扰,或谓之杂音。

恋人

同样,我们在对《诗经》译码时,对其中所传递的信息产生了不定度,亦说明其中有噪声干扰。干扰怎样造成?从理论上说,它与作品的独创量和新颖量有关。信息论美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可理解性”。如不可理解,势必会“尔谆谆,听我藐藐”(《诗·大雅·抑》),信息不为人所接收。一般认为,这种“可理解性”与独创量、新颖量成反比例:一件艺术作品,其信息量越大,其独创量越大,而它的可理解性就越少,即越不容易为人所接收,亦即不定度越大。

参考资料:

·《诗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9年10月4日
下一篇 2019年10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