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三河社会经济大发展!2020年6月10日,在三河市委 信办组织的“三河市自媒体走访行”活动中,小编带您了解三河的大项目。
三河东部矿山治理工作全记录
三河市总面积为634平方公里,其中东北部山区面积为78平方公里,蕴藏着白云岩、紫砂页岩、红粘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靠山吃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百姓便在这里办起采石场、白灰窑,最兴盛时,各类“吃山”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供应北京建筑市场一半以上的石料,一度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然而,挖出了“金山”,却毁了“青山”。经过数十年开采,三河东部山区被破坏的矿山面积22平方公里。采石活动遗留下大小不一的采坑、残山、断壁,不仅破坏了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也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近年来,三河市委、市政府站位服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高度,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持续推进东部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探索出一条消灾除险、生态复绿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预计投资80亿元对22平方公里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冲破困难险阻,打响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
一是彻底关停矿山企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痛下决心,于2016年5月15日前,关停了全部22家采矿企业,拆除63条粉石生产线、10条机制砂生产线、粉石车间及成品料库66个30万平米,彻底结束三河矿山开采的历史,为东部矿山的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排查化解矛盾,厘清产权遗留问题,排除矿山治理权属困扰。2017年初,三河市成立解决矿山权属和承包合同纠纷问题专班,解决了涉及8个村街积存多年的信访遗留问题300余件,同时也顺利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占压问题,为矿山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阶段进行治理。通过实地勘察,先锁定坡度相对平缓、深度较浅的矿坑进行治理,即一期0.8 平方公里治理工程,先“动起来”,作为整体项目实施的率先启动区和建设示范区,为大规模推开矿山治理提供了经验。
凝聚全市之力,赢得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
一是领导靠前指挥、一线推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多次亲临现场检查调度;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坐镇指挥,每天在东部矿山组织召开例会,根据治理工作需要,例会后亲赴现场,一线调度。
二是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推进工程进度,严把工程质量;黄土庄和段甲岭两镇化解矛盾纠纷;环保、安监部门落实环保措施、确保施工安全;财政、审计、交通、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安等部门通力配合。
三是参战人员兢兢业业,昼夜奋战。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各单位抽调业务骨干,一个治理区、一个分指挥部、一幅作战图,倒排工期,每日下午召开工程推进例会,协调调度昼夜巡查各种问题。
四是上下一心,赢得攻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河市责任主体灭失矿山治理任务均在上级要求时间节点内完成(2017年52个,2018年35个,2019年10个);2020年12个责任主体灭失矿山治理任务土石方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与往年同期对比,进度大大提前,年底之前全部完成。
致于生态建设,实现绿水青山,打造东部矿山绿色创新区。
一是统筹生态发展。在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针对东部矿山地形地貌,兼顾现阶段生态治理与未来转型发展,最大限度的整理可利用地,预计新增土地1.5万亩,同时,超前谋划路 、电 、水 ,实现 络信号全覆盖。
二是推动经济转型。全面治理完成后,在东部矿山将形成千亩林地,万亩花海的壮丽景观,全面提升东部矿山生态环境,为将来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奠定坚实基础,力争为山区百姓建成一座“绿色银行”。
三是打造三河名片。三河东部矿山作为廊坊市唯一的山区,地理位置优越,比邻京津,交通十分便利。同时,治理面积集中连片全省最大,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治理效果显著,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肯定,已成为三河一张全新靓丽的名片。
截止目前,通过采取消灾除险、削高填低、覆土植绿等措施,三河市已完成矿山治理面积6.6平方公里(共计植树110万株,植草2900亩),正在进行的矿山治理面积15.4平方公里。
下一步,三河市将持续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将东部矿山打造成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绿色创新区”,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