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

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7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宣传主题是“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同行”。健康科普堂邀请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邹悦来谈一谈《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话题。

【导读】

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

为什么噪声会造成耳聋?

噪声性耳聋和什么因素有关?

噪声耳聋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噪声性耳聋的预防及治疗

职业性噪声聋的权益维护

一、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noise deafness)是由噪声引起的感音性耳聋。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噪声性耳聋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等,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

二、为什么噪声会造成耳聋?

噪声超过85~90dB强度时,即对耳蜗造成损害,在长期噪声刺激影响下,耳蜗血管首先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变,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明显。此处接近鼓室,血管较细,容易受噪声影响。耳蜗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声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000hz处听力损失明显。也有人认为与外耳道共振有关,因外耳道的共振频率在3000-4000hz左右。

三、噪声性耳聋和什么因素有关?

1.时间: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害程度越大

2.噪声强度与性质:频率高、强度大对听力损害严重。断续噪声比持续噪声危害大。震动加噪声较单纯噪声的损害大。

3.工作环境因素:狭窄的工作场所比开阔的工作环境易受损害,距离噪声源越近越,越易受损害。

4.身体情况: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易受噪声损伤,体弱者比强壮者易受损害,曾有感音性聋或中耳炎疾儿童患者较易受损伤,个人体质不同敏感性也不同。

四、噪声耳聋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主要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及耳鸣。早期听力损失在4000hz处,因此对普通说话几无明显影响,仅在听力计检查中发现,早期听力损害为高频听力下降,并逐渐向低频发展,最终全频听力下降,此时感到听力障碍,严重者可全聋。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常为高音性耳鸣,日夜烦扰不宁。

五、噪声性耳聋的预防及治疗

这是最积极最根本的办法。在建筑厂房、安装机器时就应采用各种隔音防震、吸声的措施,如噪声车间与其它厂房隔开,中间种植树木;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装吸音材料;机器安装密度宜稀散些;机器与地基之间,金属表面与表面之间用适当的充填材料;管道噪声用包扎法防声,气流噪声可用消音器或扩大排气孔等。使噪声缩减到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85~90dB)以内。

2.减少接触时间。

如在隔音室里行工间休息,或减少每日、每周的接触噪声时间,也可降低发病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轮换工种,亦可降低听力损害。

3.耳部隔音。

戴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声器材,一般在80dB噪声环境长期工作即应配用简便耳塞;90dB以上时必须使用防护工具。简便者可用棉花塞紧外耳道口,再涂抹凡士林,其隔音值可达30dB。

4.卫生监护。

就业前应检查听力,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噪声敏感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工作。对接触噪声者,应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早期的听力损伤,并给予妥善处理。

5.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应定期对在噪声环境中劳动者进行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如有4000hz听力下降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可服用营养神经药物、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治疗。一直治疗无效者,可配戴助听器。

六、职业性噪声聋的权益维护

职业性噪声聋是国家法定职业病的一种,劳动者经有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患职业性噪声聋后,可通过用人单位或本人直接向人力社保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经认定工伤后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及其它相关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最后邹悦副主任提醒市民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耳部健康,远离噪声,健康聆听,拥有美妙生活。

【本期专家】

邹悦,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12年,对各种耳聋、耳鸣的诊疗及噪声聋的检测、诊断有着丰富的经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9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19年5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