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与噪音(下)
推荐阅读书单:《思考,快与慢》《噪声》《影响力》《先发影响力》《助推》
上篇请关注回看……
四、降噪方法
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减少噪声的判断方法叫“机械预测”。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的综合判断方法,卡尼曼称之为“临床判断”。
卡尼曼在书中介绍了好几项相关的研究,结论高度一致:临床判断明显不如机械预测,而且复杂的机械预测往往并不比简单的机械预测好多少。
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机械预测没有噪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所谓微妙考虑的收益,比不上噪声带来的破坏力。换句话说,就是“想太多”弊大于利:想太多会大大增加判断噪声,反而不如按照几个简单指标、几条简单规则走标准化判断流程。
一套简洁的机械预测方法如下:
第一步,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卡尼曼建议最好不要超过五个。举个例子,“阿普加评分”是麻醉学家阿普加1953年设计的一个判断新生儿是否健康的模型,一共考虑5个指标:1.肤色;2.心率;3.表情反应;4.肌肉张力;5.呼吸。
第二步,打分。给每个指标设定一个整数分数区间,阿普加评分中,每个指标可以打0、1或2分。比如肤色,全身粉红色打2分;四肢青紫色打1分;全身青紫打0分。
第三步,计算总分。不用加权平均,简单相加就行。阿普加评分的满分是10分,判断系统规定,总分在7分以上就是健康;4-6分就是不太健康;0-3分就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现在医学界的有些诊断,比如一些癌症筛查都是使用类似的方法。这个方法把复杂的决定分解成了几个维度上的简单判断。这个方法容易操作,不受医生经验和水平的影响,而且大大减少了噪声,准确性很高。
关注判断的过程,而不是判断的结果。相信过程,走流程,是决策卫生的关键。
这里还需要量化噪声,方法如下:第一,设定一个比较尺度。第二,找一个外部基础比率。第三,排序。把要判断的事物都放在一起,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再打分。第四,找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既避免排名,又尽可能地让打分客观。
量化判断容易产生很大的噪声,最关键的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参考尺度。我们自己做判断、做决定时,应该尽可能地精确量化。
五、破解群体极化
群体中每个人独立做判断,贡献自己的意见,那么群体做出的判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判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智慧”。
但是在集体判断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所谓“信息级联”的现象。领头的几个人会直接影响了后面的人,后发言的人往往会高估前人判断的可信程度,在群体压力下并不能做好自己的判断。
信息级联是导致集体判断的偶然噪声,最严重的问题叫“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说,一群人一起讨论事情,可能越说越激动,互相鼓励之下,做出一个非常极端的决定。
卡尼曼专门研究过陪审团的群体极化现象,如果陪审团成员个个义愤填膺,都认为应该追加惩罚性赔偿。研究者统计表明,这样讨论的结果,最终确定的罚款数额比正常讨论下给出的罚款数额要高得多,这就叫“群体极化”。
什么样的决策过程才算是讲卫生呢?卡尼曼举了一个例子,指纹比对。
指纹是非常有力的证据,但是法医的指纹比对,也可能出错。一般警方在犯罪现场采集到指纹,指纹专家做出判断需要四个程序:
一是“分析”,分析这个指纹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二是“比较”,跟数据库里的指纹作比对;三是“评估”,作出判断,判断出指纹到底属于哪个人;四是“验证”,再找一位专家,看看能不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第四步的验证环节很容易出问题,第二位专家如果听取了第一位专家的意见,他很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第一位专家是个资深专家,第二位专家就不太愿意推翻他的看法。此外,信息级联也可以发生第一位专家身上,特别是如果事先告诉这位专家鉴定的方向,专家关注到指纹中的细节就会更少,他会陷入确认偏差,只采纳定向的证据。
据此,决策研究者提出三项建议:
第一,给判断者提供信息,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让这位专家比对一个指纹,只需要把指纹给他,别的什么都别说。他要做的唯一判断,就是这个指纹是不是某个人的,与指纹判断无关的信息,他根本就不应该知道。
第二,专家应该详细记录每一步的判断,严格按照程序顺序进行。比如第一步是分析指纹,这时候你先不要看要对比的那个指纹。你就把眼前这个指纹看清楚,它有哪些关键特征都写下来。完了再去作对比。这也就是把调研和决策分开。这样就能降低你“只看自己想看的”的风险。
第三,第二位专家做判断的时候,不应该知道第一个专家的判断结论。这些建议对所有集体决策都有意义,决策卫生的关键就是信息披露的顺序,做判断并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不该你知道的你不知道,反而能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有个著名的集体判断方法叫“德尔菲法”,就是把决策进行很多轮。每一轮中每个人独立判断,匿名提交判断结果,然后一起公开,大家充分列举自己的判断理由,然后再来下一轮匿名判断。卡尼曼把这个方法简化成了“评估-讨论-再评估”三步。调解评估规程的三个原则是:第一,设定几个结构化指标;第二,各指标独立判断;第三,根据最终分数使用直觉决策。
六、做个判断力强的人
“自由裁量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权自行选择该怎么做。卡尼曼认为,你的判断力有多好,以至于我们有多信任你,你就有多大的自由裁量权。判断力越大,责任才能越大。
什么样的人判断力强,以至于配得上自由裁量权呢?卡尼曼指出这样的人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专业知识。专家之所以是专家,是因为他们掌握行业规范,他们的判断是建立在真实场景的经验之上。有一本书叫《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以扎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专家,而不是大家调侃的“砖家”。
第二,智力水平比较高。一个人的职业表现,他的智商比性格、工作经验以及其他任何指标都重要,智力水平和高难度工作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50。卡尼曼提到,律师、化学家、工程师等职业,其从业者的智力得分没有一个低于平均水平的。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也提到,智商之于成就就如同身高之于篮球。
第三,谦逊的认知风格。心理学家发现,认知反思能力越弱的人,越容易相信鬼魂、占星术,越容易相信假新闻。有个测试叫“认知反思测试”,测量的是一个人做出一个判断之后,能不能迅速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错误。如果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多想一步,遏制住自己脱口而出的冲动,你就有认知反思能力。比如,当你超过第二名的时候,你是第几名?第一?Wait……再仔细想一下,是第一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