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现代社会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因噪音具有特殊性,噪音污染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自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4月16日正式确定为“世界噪音日” 。噪音污染对人身心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全世界人民理应反对噪音污染,一起营造安静祥和的家园。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背景下,拥挤而忙碌的生活节奏,昼夜不息的工厂,川流不息的交通线,嘈杂的街市,起此彼伏的电话铃声,吵闹的邻居……让每个人置身于噪音之中,在经济腾飞的时代浪潮下,噪音危机四伏,如同无形的杀手,正在消磨着人们的心智,安静竟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为何噪音污染迟迟没有重视?
现代人类社会四大环境污染,分别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前三种污染很容易理解,有害气体、污水及有毒辐射物的排放,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影响。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开始关注各类环境污染排放物的治理,近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的治理中投入巨大成本,收效显著。
但是噪音污染迟迟没有大力推行治理进程,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噪音污染的特殊性,并非人们显而易见的持续破坏性排放,噪音发出时是污染,但是噪音一旦停止后就没有污染,这与其他三类环境污染有本质差异。二是我国现代声学学科建设起步晚,科研落后,噪音治理的学术研究不足。三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势头猛,经济发展kpi独当一面,忽略了由社会发展而客观衍生的噪音现象,噪音治理法制建设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前辈的努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并不认为噪音是一种环境污染,在封建保守的思想里,噪音是可以无条件忍受的,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假设有人提出噪音问题,会遭到另外一些人的质疑:明明有些人不觉得吵,只有你觉得吵,是不是你有问题呢?甚至被讥讽为“太矫情”。
直到1973年,中国声学泰斗马大猷先生,在参加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时提出:除废水、废气、废渣以外,应增加噪声为环境污染“四害”之一,并首先在北京、天津等8个大城市,领导开展了环境噪声调查,推动了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后逐渐发展到全国各省市。
1982年,他又组织完成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的标准制订工作,直接推动了我国噪音治理立法工作。之后又陆续组织完成了机场噪声、铁路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噪声源测试等多个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制订修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噪声测量、评价、控制的标准体系。
1、交通噪音
2、工业生产噪音
3、市政及建筑施工噪音
4、社会生活噪音
前三类城市噪音污染在界定上拥有较为系统的标准,不管是呼啸而过的汽车鸣笛声,还是工厂发出的机械噪音,或是建筑施工的轰隆声,都是公之于众的噪音,是显而易听的,并且有明确的噪音源头可以追溯。唯独社会生活噪音,是目前城市噪音污染中最复杂且最难治理的。
社会生活噪音的现状
社会生活噪音指的主要是行为人在其进行商业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娱乐活动及庆祝等活动中产生的噪音。除上述活动中所产生的噪音外,住宅区内进行家居装修、家用电器的使用、邻居的大声说话、脚步声、拖拉桌椅声及宠物叫声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干扰到周围邻居生活,超出正常生活产生的分贝数的声音, 也可被认为是社会生活噪音的一种。
为什么社会生活噪音治理难度大?相比其他三类城市噪音污染,社会生活噪音跨度时间长,牵连人群广,人为制造比例高,具有隐蔽性,无明显规律可循,难以全面排查,且长期以来缺乏公众宣传,导致社会生活噪音屡禁不止,缺失基本的公正判断,受扰者不计其数。
在现有的噪音防治法中,并没有明确针对住宅内噪音的评判标准(有标准,却难执行),而在社会生活噪音中,来自住宅内部的低频噪音、楼板振动噪音、乐器噪音以及各种干扰他人生活的不和谐之声,成为了目前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顽疾,受影响者维权困难,有法难依,苦不堪言。
楼上邻居噪音侵扰多年,使用震楼器被查处
声音是带有情感的
什么是噪音?什么是安静?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但如果把什么是噪音建立在每个人个性化的回答上,那肯定有失公允,除了在可以清晰划定噪音界限的交通、工业、施工噪音上,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外,在社会生活噪音领域,亟待建立一套全新的治理体系。
这套新体系,应该有一项大前提,不管是美妙的琴声或歌声,还是小孩的哭闹,亦或是楼上邻居排山倒海似的大象腿走路,都该深刻地认识到声音打扰到他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声音是带有情感的,同样一段声音,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具有不同的情感,是悦耳的,还是烦躁的,这取决于听者的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不是“昧良心”的。这些“不请自来”的声音,是不礼貌的,我们有权将其视为环境“噪音”。
这些噪音,并非难以控制,只是主动权不在受影响者手里,而是在每个人手里,所以请所有人务必做好各自的“声音管理”。居家生活要安静,进屋先换上软底拖鞋,桌椅脚上贴防滑垫,电视说话控制好音量,孩子跑跳铺垫子,家长这些要牢记,生活处处是小事,却是文明进步大事。
别只在疫情来袭后,才想到让一座城市“静下来”,别只在噪音侵犯安静时,才想到收拾那颗躁动的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推崇“以静修身”,无论身处哪座城市,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该尊重追求安静的权利,这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让更多人听到安静的呼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