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多起自燃事件,引发了诸多企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探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该如何保障?消费者又该如何选购?而伴随自燃事件成为大众关注重点的动力电池,未来发展方向又将如何?
来自动力电池的“恶意”
在日前发生的几起电动汽车事件中,特斯拉、蔚然等成为众人“探讨”的对象。而从蔚然的调查声明、调查结果,再到宁德时代的回应来看,电动汽车自燃的“罪魁祸首”是“电池”,但是“动机”却还无明确线索。不过,蔚来与宁德时代都提出了电池短路是由于线束受到干涉挤压导致的。
不能盲目追求过高能量密度
电池自燃有着各种各样的触发条件,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置,其重要性在新能源汽车逐年增长的销量中也可见一斑。
有数据统计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1年不足1万辆增加到2017年近80万辆,6年复合增速超过100%,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2018年前7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45万辆,同比增长近80%,占国内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达3%以上。同时,新能源车不仅仅是消费者自己驾驶的家用汽车,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车上也有它的身影。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电动汽车的性价比、续航里程、使用安全等。面对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生产中也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上述专家表示,企业在电池生产中,应注意要谨慎采用纯三元、高镍体系的正极材料,如果一定要用,要通过掺混锰酸锂等措施,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进行电池组严格设计、加强过程控制、不盲目追求过高的能量密度、PACK上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水、冲击和振动等标准要求。总体来说,电池设计的第一出发点是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其他性能指标。
虽有风险总体可控未来可期
目前包括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在积极牵头,又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同时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生产一致性问题的车辆生产企业进行约谈。并且,工信部自去年9月开始,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新能源客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载货汽车安全隐患 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三次发文排查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