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山东爱国卫生运动70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据介绍,山东省的爱国卫生运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反细菌战,与全国同起源、共发展。1952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山东省防疫委员会,同年底改为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世纪50年代,全省上下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四害活动;60、70年代,爱国卫生工作主要是在农村进行管水、管粪、改善环境卫生等,工作中心从除四害发展到“两管五改”;80年代后,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78年-1988年为恢复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后快速恢复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大规模环境卫生治理和降氟改水活动,大力开展除害灭病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在全国率先开展卫生城市创建,疟疾等病媒传播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1989 年-2002 年为规范发展阶段。1996 年颁布《山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印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决定》及相关标准和评审办法等文件,卫生创建、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等工作逐步规范并取得明显成效。2003 年-2013 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实施第一轮健康山东行动,全省居民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普及。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动卫生创建工作向基层延伸,为从源头上控制非典、手足口病、 H1N1流感等传染病蔓延扩散营造了良好环境。

2014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省政府和省爱卫会先后印发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健康山东行动,开展第二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承接国家卫生县城、乡镇评审任务,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大力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开展多轮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快速提高。

“回顾我省爱国卫生运动 70年的历史,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增加了群众的健康福祉,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袭燕说,70年来,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32个、县城28个、乡镇192个,比例分别达76.2%、53.8%和12.27%,省级卫生城市和县城已实现全覆盖,省级卫生村比例超过60%。城乡环境质量跃上新台阶,空气优良天数和优良水体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明显,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70年来,群众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推广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技能、倡导健康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建成健康教育基地124个,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11个、省级健康(促进)县区126个,国家级慢性示范区29个。202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2.02%,成人吸烟率降至22.65%。

70年来,传染病防控取得良好成效。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和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扎实开展,全面消灭了天花、回归热、脊灰、白喉、霍乱等传染性疾病和丝虫病、疟疾等重点病媒传染病,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告率逐年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爱卫会围绕疫情防控,指导各地全方位开展卫生整治,加强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强化卫生防病和健康知识科普,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夯实疫情防控“免疫墙”。此外,爱国卫生运动在1998年洪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灾后防疫以及北京奥运会、青岛上合峰会等重大活动的保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