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新增了促进噪声污染防治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内容,这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但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目前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政策出台利好行业发展
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现已实施了25年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从1980年将噪声正式纳入全国环境常规监测项目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这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出台的文件和开展的行动可见一斑。
以2021年为例,在国家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这是进入21世纪后首次将噪声污染防治内容纳入五年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在地方层面,北京市印发《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这是全国省级层面的第一个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成都市出台《成都市2021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启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六大行动”,从强化源头管控、开展分类治理等六个方面制定了16条工作措施。
在国家标准方面,《汽车轮胎惯性滑行通过噪声限值和等级》(GB/T 39970-2021)规定了轿车轮胎、轻型载重汽车轮胎、载重汽车轮胎惯性滑行通过噪声限值、等级技术指标及相关判定规则等。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2021)对建筑所处位置的环境噪声、环境振动调查与测定以及建筑物外部噪声源传播至主要功能房间内的噪声限值等作出相应规定。这一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无论是国家顶层设计,还是地方专项行动,又或是国家标准出台,无疑释放出国家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的信号,特别是新噪声法新增了噪声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有关内容,这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2021年行业产值约115亿元
目前,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现状如何?
其中,在主业为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的企业中,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为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744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数量有30余家;专业技术人员约8000人,其他从业人员约2.3万人。
在行业产值方面,根据《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告2021》,2016~2020年,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总产值分别为132亿元、135亿元、133亿元、128亿元和120亿元。
在关键技术方面,一些由市场需求催生的技术和产品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等,并在众多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此外,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公路交通噪声综合防治管控及主动提升技术研究》获得 2021 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变电站及其设备本体低频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高速铁路噪声测量、预测方法以及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噪声监测等细分领域企业将获益
随着今年新噪声法的实施,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将迎利好,噪声监测等细分领域企业将获益。
除了噪声监测设备这一细分领域,魏志勇建议,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噪声与振动控制专用设备制造、噪声与振动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服务方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综合能力高、产品创新强、技术服务优的市场竞争主体。
虽然行业前景不错,但现实问题也不容回避。魏志勇指出,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发展缓慢、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应借助新噪声法即将实施的契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着力培育专业技术服务市场,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魏志勇看来,随着新噪声法的实施,以及5G技术、物联 技术等发展应用,我国噪声监测设备及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值得期待,未来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企业。
雷英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