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装修叮叮咣咣,楼下广场舞音乐吵吵闹闹……噪声扰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更是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
从2020年率先印发《成都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0-2022年)》到2021年实施噪声专项攻坚行动,成都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噪声污染防治道路,不仅为其他省(区、市)噪声污染防治探索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休息环境。
首个以政府名义发布实施的
工作方案
噪声究竟有多扰民?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告》,2020年,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 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 44.1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 的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
从成都市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成都市涉及各类噪声投诉在市民关注的环保领域投诉中占比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占65.5%,建筑施工噪声占28.1%,交通运输噪声占5.1%,工业噪声占1.3%。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案件中,涉及噪声类投诉占比分别为30%和27%。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成都市已发展成为拥有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30万辆的特大型城市,由此带来的噪声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一度成为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以前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各部门、各区(市)县只是分头被动地处理噪声投诉,以投诉点位整治为主,没有从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存在政府统筹不够、部门协同不强、信息共享不足、治理手段单一等问题,再加上《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施行又超过了30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噪声污染防治形势要求和环境监管需要,法律法规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蒋光辉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说。
噪声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还事关人民群众利益。为了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噪声污染防治水平,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2020年10月,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
彼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在现行法律法规无法有效应对噪声污染新形势的情况下,成都市围绕实际出台了《方案》,这是成都市在生态环境领域发布的又一纲领性、指引性文件,为成都市声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噪声投诉量下来了
声环境质量上去了
根据《方案》,到2022年,成都市噪声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声环境监测 络初步建立,噪声管理制度日益健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工业噪声考核机制基本建立,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好改善。
顶层设计有了,时间表也明确了,落实尤为关键。一方面,2020年以来,成都市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制定各类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和文件,从行业源头逐步明确噪声管理标准,规范行业操作流程,为成都市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自2021年起,成都市每年制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提出6大行动16项任务,并纳入成都市生态环境目标考核,督促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落地落实。
经过5个月的攻坚,2021年下半年,成都市噪声投诉量较上半年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交通运输噪声投诉量分别下降0.5%、14.6%和13.4%,特别是投诉量较大的“5+1”主城区三类噪声投诉量分别下降2.4%、17.9%和21.8%,噪声专项攻坚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噪声专项攻坚行动中,成都市相关部门认真履职,积极创新监督管理工作机制。
比如,成都市公安局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夜间货车通行噪声扰民问题,推进建设“宁静蓉城”示范社区,积极探索将青羊区清波社区、成华区东华社区等11个居住密集的敏感区域设置为严管区域,增设禁货标志517面,优化货车夜间通道,减少夜间货运车辆通行噪声扰民现象,为市民营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又如,成都市住建部门采取信用惩戒、智慧监管、畅通投诉渠道等方式,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监督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在工地出入口显著位置张贴工地管理投诉二维码,引导市民参与建筑施工噪声日常监管,实现“投诉即办”,畅通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渠道。二是在建筑施工工地推广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并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夜间施工监测、预警、线索推送自动完成,2021年共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1273套。三是将线上线下检查与项目信用评分挂钩,用信用评价机制严管违法违规建筑施工行为,2021年共扣减项目信用分658分。
噪声投诉量下来了,声环境质量上去了。2021年成都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成都市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3dB(A),同比下降1.3dB(A),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1%和72%,同比分别上升14%和22%。
《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
管理条例》启动修订
2021年12月24日,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已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那么,新噪声法实施将给地方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据蒋光辉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借助新噪声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契机,分阶段有计划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今年将着重从四个方面切入。
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启动《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修订,加快与新噪声法的衔接进度,确保地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健全噪声污染防治目标考核机制。
在缓解噪声投诉方面,聚焦市民反映强烈的夜间噪声扰民问题,从5月1日起至7月30日,在成都全市范围开展为期3个月的夜间噪声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噪声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各类噪声投诉量有所下降。
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成都市已安装49套声功能区自动监测设备和36套公共区域噪声显示屏,今年将分别再安装80套和60套,持续推进建筑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力争3年时间建成全市声环境自动监测 络。同时,整合噪声电子地图、声环境监测和噪声投诉等数据,建设“数智噪声”平台,提升噪声智慧监督管理能力。
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利用新噪声法即将实施的契机,大力开展新法宣贯,提升各类群体的知晓度,加强对噪声扰民的舆论监督,加大噪声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违法必究”的高压态势,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雷英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