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工作环境,有些人更易患职业性噪声聋,易感者约占人群5%

#健康科普挑战赛#

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特殊的慢性声损伤性耳聋,特指由于长期接触职业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又称职业性听力损伤。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噪声性聋人群,如音响领域工作人员(售货员、音响师、乐师、鼓手、酒吧工作人员等)、经常听MP3、MP4的中小学生等、地铁工作人员、话务员等。

职业性噪声聋临床表现有哪些?

噪声性耳聋的基本症状是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及头晕等。一般说来,当最初进入噪声环境后,常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其发生时间自1小时至6个月不等,多数经几日或几周后逐渐习惯。

(1)听力下降: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停止噪声刺激后,听力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称为暂时性阈移,虽然经休息仍不能恢复或遗留下听力损伤的听阈改变叫永久性阈移。噪声对人体听力损伤多表现双侧对称性、进行性的听力下降。早期由于最先是语言范围以外的高频听力受损伤,对听话能力影响不明显,故主观上并未感到听力障碍。听力检查主要显示在3000Hz、4000Hz、6000Hz处听力下降。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延长,常在数年后表现出对低声谈话的听觉减弱,随之对普通谈话的听觉降低。纯音听阈测试发现随高频听阈进一步提高外,语言频率(500Hz、1000Hz和2000Hz)听阈也有提高。

(2)耳鸣: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除了引起听力下降外,还要引起另一重要的症状耳鸣。一般认为耳鸣是噪声性聋的早期症状之一。耳鸣多为双侧性、高音调、间歇性或持续性。

(3)其他:除上述症状外,还可以有头痛、头晕、烦躁、失眠、多梦、易疲倦、注意力减退、抑郁、血压升高、心动过缓或过速,呼吸快速,有时还有幻听、痛听、听声耳痒、闻声呕吐等症状。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后还可能出现显著的平衡失调,有时可有Tullio现象(图里奥现象)发生。

职业性噪声聋如何诊断?

根据噪声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听力学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程序应严格按照我国颁布的《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14)执行。

影响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因素有哪些?

(1)噪声强度:接触噪声的强度与听力损失的程度呈正相关。

(2)接触噪声时间:80dB(A)以下的噪声,终生暴露不至引起听力损伤。从85dB(A)起,随暴露年数增加,听力损伤越重。在不同噪声强度下听力损伤的临界暴露年限,即产生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5%的暴露年限:在85dB(A)时为20年,90dB(A)时为10年,95dB(A)为5年,100dB(A)以上均在5年之内。在高强度引起听力损伤所需时间的差异很大,有短至数日,也有长达数年,一般约为3~4个月。

(3)噪声的频率及频谱:如强度相等,人耳对低频的耐受力要比中频和高频者强。2000~4000Hz的声音最易导致耳蜗损害,窄带声或纯音比宽带声影响要大。另外,断续的噪声较持续者损伤性小,突然出现的噪声较逐渐开始者的危害性大,噪声伴震动对内耳的损害性比单纯噪声明显。

(4)个体差异:人们对于噪声的敏感性差异是存在的。噪声易感者约占人群5%,他们不仅在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阈移(TTS)与一般人比较非常明显,并且恢复也慢。具有不同基因类型的动物对噪声损害的敏感性不同。目前, 已 道十余种基因改变与噪声性聋易感性密切相关,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质膜钙ATP酶同种型Ⅱ基因、老年性聋基因、钙粘着蛋白23基因、老年性聋基因3、线粒体DNA7.4kb缺失、过氧化氢酶基因、钾离子通道基因等。

(5)其他因素:如年龄因素,年龄愈大,噪声损伤越严重。这种现象是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听觉器官受伤的恢复能力逐渐减退所致。耳病因素,患有感音性聋者易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同时,认为一个有病的听觉器官受伤后也比正常者较难恢复。另外,噪声性聋的发病快慢及病变轻重与个人防护关系密切。在环境噪声中长期用护耳器、耳塞等,其听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就缓慢而轻微。工作场所采用隔音、防声及吸声等设备,可减轻噪声的影响。

职业性噪声聋要如何治疗?

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出现症状后应及时脱离噪声环境,停止噪声刺激,促使自然恢复,同时,应强调及早治疗。

常见的治疗药物如下: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类、促进代谢的生物制品等。耳鸣、眩晕者可对症治疗。

对听力损失达重度以上者可配戴助听器。

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

鉴于目前对职业性噪声聋无有效治疗办法,加强预防和采取听力保护措施十分重要。

(1)控制噪声源:是最根本、最积极的降低噪声措施。可以从机器设备、工程建设、生产工艺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消除声源,降低声强,限制声音传播。目前新建厂房时都必须考虑减声措施。

(2)健康监护: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在岗和离岗前体检,并在职业档案内建有听力记录。要定期体检,至少每年1次,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处理,如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症治疗或调离噪声作业环境等。

(3)个人听力防护:在噪声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必须有个体的听力防护措施,包括配戴防声耳塞、耳罩或防声帽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0年5月17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