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南乐样板”
南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论述,在全省率先建成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源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相结合,被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专家称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南乐样板”。2021年7月,“河南南乐系统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文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专题刊发。省委书记楼阳生作出批示:“好的做法要推广”。省长王凯批示:“请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持续抓好此事,积极推广南乐县的经验,让‘南乐样板’在全省落地。”10月20日,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培训会在南乐召开。
一、搭建信息平台,提升监管能力
投资9043万元实施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解决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塑料地膜、生活垃圾污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一是精准布点实现全域监测。在县域内布设45个水土环境监测点位、400个土壤样品采集点,整合原有的13个空气环境监测站、9个水质环境监测站及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78个监测点位等监测数据,结合在线监测与人工检测、动态监测与定时监测,运用时空地理信息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构建覆盖全县65万亩耕地的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 络,对县域土壤、水质、大气指标全方位实时监测、即时反馈。
二是信息共享实现全程可控。建设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和农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动态掌握面源污染和生态农业监测点各项数据信息。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组建农业“物联 ”,先期试点在400个日光温室建设农业智能环境采控系统,在2处林果基地、1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智慧水肥系统,可节水40%至70%,节肥30%至50%,节省人工90%。建设78个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站,新增设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位,目前共有追溯点位29个,实现对全县生态农业系统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全程监管。
二、突出管控重点,推进综合治理
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造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新模式。
一是提升城乡环卫精细化管理,治理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源。以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为基础,创新推行“逐村收集、统一直收直运、县垃圾处理厂”的处理方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实现城乡垃圾清运保洁全县322个行政村全覆盖,“垃圾围村”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丰富了生活垃圾治理的“南乐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12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镇区及周边村庄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在人口较少、居住分散、收集不便的村庄,利用农村坑塘建设人工湿地,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人工湿地自然净化;对不具备人工湿地建设条件的村庄,定期收集化粪池污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了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二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治理畜禽粪污污染源。实施总投资1.29亿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采取“分散式收集、集中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在全县建设2个区域性畜禽粪污处理中心,每个处理中心可资源化利用周边半径7.5公里内的畜禽粪污和5公里内的农作物秸秆,经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后得到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用于附近居民做饭取暖或者发电,沼液沼渣用于做有机肥。配套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养殖场等,打造2个集“农废处理、资源循环、种养一体、生态农牧、有机食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待项目完全建成后,年可处理畜禽粪污64.2万吨,利用率超95%,规模养殖场及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
三是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治理农作物废弃物污染源。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处理秸秆51.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100%,并能消化邻县秸秆,从源头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缓解大气污染治理压力。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通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方式,促进各类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三、突出生态建设,提升治理成效
围绕降低不可降解农用地膜、降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绿色生态品牌建设等,着力提升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成效,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应用可降解农用地膜,减少“白色污染”。抢抓国家“禁塑”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建成了从玉米秸秆或淀粉液化制糖到可降解购物袋、薄膜、水稻育秧盘、被服等终端产品的全国唯一一条较为完整的可降解材料产业技术链条和集群,先后引进可降解材料产业企业16家、项目19个,年可利用消化秸秆5.22万吨。依托可降解材料产业基础,在全省率先推出“禁塑令”,开创源头治理“白色污染”难题先河,出台《南乐县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用地膜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大力推广应用可降解农用地膜,可降解农用地膜试验示范范围扩大至10乡镇15个村15种农作物,面积由203亩增加至1960亩,为实现县域内地膜“零污染”打下坚实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召开全国政协“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远程协商会议,专门听取南乐县可降解材料发展情况汇 ,“南乐4分钟”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支持。
二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减肥减药”。建设智慧水肥系统,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有序替代化肥、物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技术,精准施肥施药,提升化肥、农药使用效率,减少水土药肥污染增量,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40.8%、40.6%。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重点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肥施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技术,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个。充分利用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开展统防统治,年统防统治面积约87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由31%提高到41.7%。
三是培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绿色发展。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创建,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将绿色生态融入品牌价值,促进农业生产提档升级,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三三”战略,着力培育涨库路、吴黄路、S209三条现代农业产业带,生猪、肉禽、绿色循环农业三个全产业链,卫河(胡萝卜)、黄河故道(优质花生)、仓颉(优质林果)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肉禽、生猪养殖、生态种植链条。目前,新增申 “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7个、基地面积达10.6万亩,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牌、村村有特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