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这波疫情,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传播链条。就是在废品收购过程中,因废品收购人员本身是阳性,在流动收购过程当中造成了疫情的传播。
废品收购行业被誉为城市金矿,原来很不起眼的这个行当,现在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状态。说是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也不为过。
这个竞争,不是那些外来人口“单打独斗”之间的竞争,也不是竞相抬高“收购价格”的竞争,而是原始低端经营方式与现代高端运作之间的竞争,也是规模资本运作与个体分散经营之间的竞争。
没错,资本无处不在,城市垃圾这座金矿,已经被资本盯上了。
散兵游勇式的个体收购站点,他们从事的这个“行当”叫“废品收购”;整合资源式的“再生资源”企业,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叫“垃圾分类”。是不是和勇敢与鲁莽、温柔与窝囊、随意与邋遢、老实与懦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同样的事,上不上档次?就看运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了。
同样都是收破烂的,“废品收购”和“垃圾分类”哪个高端大气?哪个原始落后?仅一个事实的不同叫法,高下立判,胜负已定。这就是差距!
“废品收购”和“垃圾分类”根本的区别就在,一个是规模化,成建制;一个是零散化,不统一。
每个城市都有数以万计的废品收购从业人员,他们大多是吃苦耐劳的典范,发家致富的能手。风里雨里,走街串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无法统计沈阳目前到底有多少从事废品收购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当中,本地市民凤毛麟角,大多来自于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也有少部分来自于内蒙、黑龙江、吉林。
几年前,他们的日子很好过。当时,资本还没有盯上这个行业。自2017年前后,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发现了这座城市垃圾掩埋着金矿,资本开始介入。
如果资本直接以收购站点的方式杀入这块阵地,员工招聘、站点布局、管理团队等运营成本很难降下来,和那些既是老板也是员工家庭作坊式收购站竞争很难站稳脚跟。
聪明的资本看到了“垃圾分类”的商机,他们不是直接一头扎进这个市场,而是利用自己资本的优势,高举“垃圾分类”大旗,迎合宏观“政策”的大方向,打造清理、回收、分类、再利用一条龙产业链,依靠强大的资本优势和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大举进军这块市场。
原始生态的废品回收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各自为战的收购站点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无法形成合力,缺乏资本投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
另一方面,由于收购站点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还有很多收购站点本身就是无照经营,与城市文明建设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市区内的很多收购站点相继被取缔。
几年前,在市区内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废品收购站点。现在,基本上难得一见。即使偶尔看见一处,也像做贼似的,白天把门锁上,只有在早晨和晚间偷偷摸摸的经营。
这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购站点,可以说基本上走到了穷途末路。
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前段时间,废品收购人员造成疫情传播事件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波疫情过去后,城市文明建设会再次提上日程,零散的废品收购站点恐怕就要成为秋后的蚂蚱,兔子的尾巴了。
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在所谓的“治理”方面沈阳下了很多功夫。但是,由于牵扯面太广,牵扯的人员太多,此项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尽管不算顺畅,但是依旧在一步步推进。目前,沈阳市区内的废品收购站点已经不多,即使存在一般也是以游击战为主。
已经有传言,疫情过后,二环以内要取缔所有收购站点,无论是有照、无照,有备案、无备案一并取缔,一个不留。刮风要下雨,起雾要晴天,传言恐怕不是捕风捉影。
与文明城市不协调、收购过程中的不诚信、经营地点的“脏、乱、差”、起早贪黑“叮当作响”、产业资本的逐渐侵蚀、市民眼中可有可无的行业、管理层眼中的痼瘴顽疾……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罗织在一起,对于采取原始方式从事废品收购行业的人来说,已经不是凶多吉少的问题,而是何时卷铺盖走人的问题。
何去何从?有三个选项。
一、形成资本合力。将游资凝聚形成资本优势,依靠自己从业经验,形成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高举“垃圾分类”大旗,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各怀心事的这些游动收购站点经营者,他们自己心里的算盘很难扒拉明白。这个积沙成塔的过程会异常艰难,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舵主,很难成势。
二、举手投降。向资本方妥协让步,披上他们的马甲,印上他们的logo,每年交些银子,成为资本的打工仔。只要成为了资本的打工仔,立刻就可以走街串巷,继续从事自己的老行当。只不过,交些银子这个事儿认还是不认?
三、不玩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或者转移阵地,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自寻生路。
再看一看什么叫垃圾分类?
上图就是疫情期间依然可以进行旧物回收的“垃圾分类”宣传图片,是不是很有感触?
所有“废品收购”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居家隔离,但是“垃圾分类”不受影响。只因为他们不是废品收购,而是垃圾分类。
他们有更加专业的防护用品,他们执行严格的消杀程序,最起码他们穿着防护服。同样在疫情时期,“垃圾分类”就可临场作业;“废品收购”必须居家隔离;“垃圾分类”就能控制风险,“废品收购了”成了危险源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就是实力、这就是差距。
“垃圾分类”到底是怎么分的?分的类别包括什么?
在我看来所谓的“垃圾分类”目前看还是在分“可利用”的垃圾,那些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纯粹的垃圾,“垃圾分类”企业还没有真正涉足。这部分艰巨的任务,仍然靠环卫部门解决。严格的讲,“垃圾分类企业”和“废品收购”站都属于废旧物回收行业。
都是收破烂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最后谈一下废品收购站点不受待见的三点原因。
一、诚信问题。收购时,压低收购价格,出售时弄虚作假,存在经营信用问题。不要不服气,废纸掺水夹地板条的事儿到底有没有?
二、环境卫生堪忧 。市内收购站点经营面积有限,再怎么样也得占用路边人行道,废品堆放得再整齐,还是有碍观瞻。最起码得有一台货车得占道吧!
三、无法避免的噪音。白天收购,早晚装车,装车期间难免会发出声响,这种声音很折磨人,附近居民反感也是正常的事儿。
居民阶层反感、管理阶层不得待见、资本力量受到青睐,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恐怕想苟延残喘都难。
这是个人的观点,只是站在旁观的角度进行一下阐述,正确与否?希望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