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矛盾”惹出“大麻烦”!噪声问题起争端 维权方式需理性

兰州晚 讯 住在楼上的孩子拍球产生噪声,住在楼下的邻居上门质问,两家大人因此埋下怨恨的种子。没想到,当两家大人在电梯口偶遇时竟然大打出手,一场邻里纠纷的“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了刑事犯罪的“大麻烦”。近日,西固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

2021年12月,家住西固某小区的李某与刘某在电梯口相遇,因二人之前就有矛盾,四目相对之下怒从心中起,很快就厮打在一起,刘某当即被打倒在地。幸好当时有邻居路过将二人拉开,刘某被家人送医救治。经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刘某右外踝骨等多处受伤,属于轻伤二级。后公诉机关以涉嫌犯故意伤害罪,对李某提起公诉。

受理案件后,办案法官调取了案发当天的现场监控录像,发现二人几乎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一见面就撕扯起来。到底双方之前有什么恩怨,以至于连“偶遇”都无法心平气和?得到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原来,李某与刘某本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因刘某的孩子较为调皮,经常在家中拍打篮球,李某曾上楼找刘某理论,但由于语气太过强硬,反而触怒了爱子心切的刘某,二人发生激烈口角,差一点大打出手,多亏被邻居劝阻。之后楼上的动静越来越大,李某的忍耐也临近极限。案发当天,李某本想简单“教训”一下刘某,没想到下手没有轻重,导致刘某受伤,内心后悔不已。

普通的邻里纠纷竟然酿成了刑事犯罪,二人之后还要在同一栋楼里居住,法官认为,如果没有从源头解开“心结”,即使惩处了李某也无济于事。庭审前,法官将二人召集在一起,指出彼此的错误,希望他们能够为了将来的和睦生活,各让一步。或许是这次惨痛的教训令他们心有余悸,李某当着法官的面向刘某道歉认错,并承诺赔偿刘某全部医疗费;刘某也承认自己对事件的发生有一定责任,不仅亲笔出具了谅解书,还答应之后严加管教孩子,不再干扰左邻右舍。最终,法官鉴于被告人李某认罪态度较好,能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

■法官释法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噪声问题引起的案件,行为人因不能理性维权,最终导致要承担刑事责任。那么,在面临噪声侵害时,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场所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家庭及其成员应当培养形成减少噪声产生的良好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饲养宠物和其他日常活动尽量避免产生噪声对周围人员造成干扰,互谅互让解决噪声纠纷,共同维护声环境质量。

面对社会生活中噪声扰民行为,可以向所在社区的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反映情况,也可以拨打相关投诉举 电话由上述机构居中予以劝阻、调解;劝阻、调解无效的,可以向城管、环保、公安等部门 告或者投诉,以上途径均无法解决问题的,可以采取向法院起诉的方式,切不可逞一时意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