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被忽视的“现代瘟疫”—噪音

马先生在浙江某工厂从事光学镀膜的工作。该工作具有很大的噪声,他提出工作场所噪声太大,希望单位采取隔音措施,但单位未予重视。

自去年3月起,马先生就出现了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经医院检查为神经衰弱。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佳。后来又回厂工作,病情逐步加重,出现抑郁症迹象,他再次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马先生遭遇的困境并不是唯一的。据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告》显示,2016年相关部门共收到环境投诉119万件,其中噪声投诉52.2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3.9%。而且,越是大城市,噪声污染就越严重。全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约40%的城市夜间噪声超标。

今天是世界噪声日。希望这个日子的设立,能让更多人重视噪声问题。

噪声不只是“烦人”

不久前,湖南省长沙市竹塘西路长盛岚庭的业主王先生投诉,信中写道:自己所住的小区,因为紧靠京广铁路,长期半夜被汽笛惊醒,不得不搬离自己的房子,到其他地方租房居住。在他所在的小区中,一名阿姨因火车鸣笛而长期失眠,患上抑郁症,在小区内上吊自杀。

因噪声而自杀,并非个案。

2003年,就曾发生首例因噪声污染而导致居民自杀的事件,一河北迁安地区的农民因不堪忍受邻居在自家院子开设的“饮料工厂”整夜发出的运输饮料和空瓶的车辆马达声等各种噪声,最终在村边的小树林里自缢身亡。

噪声不是小事。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早就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声污染超过30分贝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一般人认为,噪声只是造成对听力的损伤。但实际上,它还可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北京疾控中心的信息表明,北京市10%的职业病都由噪声引起,占全市职业病发病原因的首位。

早在2011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噪声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 告》,认为噪声危害仅次于空气污染。

躲得开城市,却躲不开噪声

明先生住在四川省成都市,他已经在4年内连续搬了4次家,都是因为噪声问题。

第1个家是上世纪50年代老房子,楼上邻居用的是老式空调,一旦开启,整个屋顶感觉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喧嚣。

第2个家是农民小产权高层新房,楼上老太太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踩缝纫机做衣服,与其交涉几次无果。

第3个家是一个新开发的小区,因为临街,除了半夜经常被楼下小孩的哭声吵醒,还有商店传来的大音响的售卖声。

第4个家是一个房租高、楼层高、物业费高的“高档小区”里,本以为隔音质量有保证,结果听到的各种噪声却是此前所有房子的总和——脚步声、小孩哭声、说话声、莫名的敲击声、电梯声、垃圾车声、垃圾桶移动的声音……不一而足。

明先生实在不想搬家了,他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一间能安静点的房子,他甚至想干脆搬到乡下去住。

其实,随着经济发展,铁路、公路等向农村延伸,如今农村的噪声问题也很严重。

60岁的马大妈一家住在包头农村。因京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马大妈一家宁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连绵不断的车流、刺眼的车灯、颤抖的房屋,全家人说话基本上靠喊。

在 上,有很多和马大妈类似的例子。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开通,以及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影响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主要噪声源。

专家指出,国内噪声多的一个现实背景是我国很多城市都还处在大建设阶段,不仅工地多,且工期紧,夜晚加班加点赶工的情况长期存在。为缓解交通压力,很多大城市白天限制大车通行,一些工程用车只能晚上进城,加重了夜间施工问题。

逝世于1910年的世界细菌学奠基人、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也曾预言:“早晚有一天,为了生存,人类将不得不与噪声进行斗争,就像对付霍乱和瘟疫那样。”没想到,他的话竟变成了现实。

当发现问题时,一切已经晚了

湖南省长沙市的谢师傅从事电焊工作多年,在他作业的车间里,常年充斥着各种机械声、切割声,十分刺耳,外人进去都要捂着耳朵,但谢师傅却早已习以为常。

“最近一年才发现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有时候家人喊我总是听不见。”谢师傅说,不仅如此,就算近距离说话,他也总觉得听别人讲话断断续续的,总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楚。起初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去医院体检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听力严重受损了,医生诊断结果为噪声性耳聋。这时候,谢师傅才意识到,自己听力下降竟是车间噪声惹的祸。

噪声问题为什么这么久才发现。据专家分析,由于噪声对身体的影响发病缓慢,很多病人直到听力大幅度受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职业病,但为时已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龚树生指出,噪声导致的听力下降非常多见,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下作业的工人。

如今,噪声作为职业病,有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蔓延的趋势。一些来自KTV、酒吧的职工,因为长期高音量的工作环境给耳朵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被认定为“噪声聋”。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噪声性耳聋的比例也在明显上升。听音乐、泡酒吧、下车间也已经成为噪声性耳聋的3大主因。

低频噪音,难以应对的危害

陈静是北京某公司的白领。她住的小区一直很安静,街边虽有汽车声音,但因为是间歇性地响,还能忍受。一年前,楼下的商业区搬进几家做面条的店铺以后,她的噩梦就开始了。一到半夜,就开始响起类似空调主机发出的嗡嗡声,不断冲击耳膜,一直响到天亮,让人崩溃,有时整夜都无法入眠。

在 上查询后,陈静得知这种噪声属低频噪声,听起来声音不大,但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让人心烦意乱。自从有了这个噪声以后,她和丈夫的眼圈永远都是黑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

虽然低频噪声对生理的直接影响没有高频噪声那么明显,但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只是现在,这种低频噪声所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专家指出,白天,低频噪声很容易就被人们说话、看电视和其他声音所掩盖,直到夜深人静,低频噪声才会显示出它穿透力强的特性。

低频噪声不那么刺耳,但高频噪声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而低频噪声能够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

专家提醒,低频噪声对人体是种慢性损伤,不容忽视。

孩子正成为噪声受害群体

2017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教委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听力普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存在听力下降、耳鸣等一系列问题,而戴耳机听高音量音乐、长期让耳朵暴露于70至8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等不良习惯,是受害诱因。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儿科主任李永新介绍,儿童使用耳机需要保持佩戴30分钟休息30分钟的节奏,切忌连续让耳朵承受高分贝声音刺激,更要避免高分贝噪声环境。当然,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孩子而言,若能尽量少使用耳机,则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听力保护。

近年来,在线英语如火如荼,很多平台都需要佩戴耳机进行上课,通常一节30-40分钟的课程全程佩戴耳机。专家特别提醒,如音量过高,很容易对孩子的听力造成永久伤害。

据 道,目前世界上耳聋和听力减退患儿中,除了少数是由药物中毒性耳聋和中耳炎引起,多数患儿是家庭噪声所造成。

面对噪声,亟须民众的公德心

据 道,目前我国有2000万到3000万广场舞“重度”爱好者,而跳广场舞的人加起来约8000万到1亿人。

而 络上,各种广场舞的 道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广场舞大妈遭钢珠袭击,扰民冲突何时休”“周末清晨小区广场舞噪声扰民,七旬老人躺枪被鸡蛋砸伤”“男子不堪噪音太大,开枪放藏獒驱散广场跳舞人群”等。

有评论指出,广场舞噪声扰民,但用荒唐之举应对也不明智。媒体人陈默认为,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设立,一方面是需要社会民众的公德心。

陈默在日本曾长期工作和生活,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日本到处都给她很安静的印象,甚至在东京这样的国际大城市,整体上也让人感觉很安静。这和市民守规矩并且注意自律分不开。

“电车内,多数时候都是静悄悄的,看不到有人大声打电话。乘客主动将手机调为静音模式,尽量不通话。同样,新干线列车内也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大声聊天或者打牌。在大型商场内,也看不到人们高门大嗓说话。在餐馆就餐,除了一些小酒馆推杯换盏、热闹非凡外,一般的餐馆也都非常安静,日本人开车也讲究互相谦让,很少会出现斗气车,马路上基本听不到此起彼伏的鸣笛声。”陈默说。

陈默特别提到,日本人很早就教育自己的小孩在地铁等公共场合要安静。而顾虑其他人感受,不制造噪音给别人添麻烦,这一意识在日本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有专家指出,有什么样的市民,就有什么样的市民生活。公民全面道德素养的养成,有助于克服目前各地越来越严重的噪声问题。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 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8年4月9日
下一篇 2018年4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