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放射性物质为何扩散到北冰洋?不捧不黑,核废水排海有害吗?

2011年3月,随着地震、海啸的发生,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受损,随之发生了爆炸和泄露,这就是福岛核事故,人类核电史上又一次7级核泄漏事故。

在事故发生之后,日本为了让核电站冷却下来,便开始对核电站进行注水,于是大量的水就成为了受到污染的核废水,而且由于最初核电站选址失误,大量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核污染,于是只能建造大型储水罐将这些核废水储存起来。在此之后,核事故的阴霾逐渐消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岛核事故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因为每天几百吨的核污染废水终于聚沙成塔,福岛沿岸的储水罐已经达到了极限,必须进行处理,怎么处理?排入大海。

将核废水排海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会对全世界产生影响,谁也不敢轻易为之,可是日本为什么敢为?

因为研究显示核废水排海无害,至少当时的日本官员是这样说的,他们说经过对核废水的处理,废水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含量已经达到了安全标准,甚至直接饮用也没有问题。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我们无从验证数据的真伪性,但即便数据为真,却并不等于其可以成为核废水排海的依据,因为达到了安全标准并不等于真的安全。试想一下,一克腐烂的姜中所含有的黄曲霉素是否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几乎不会,但每天吃一克会怎样?核废水排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谁会每天去喝一杯排海的核废水呢?这还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生物富集作用”,何为生物富集作用呢?就是说生物会不断从环境中摄取低浓度的污染物,然后在体内富集,最终达到相当高的浓度,当食物链上层生物不断吃掉这些受污染的下层生物后,污染物富集到更高的浓度,以致达到中毒的水平。当核废水排放到海洋中后,会在海洋生物体内进行富集,越是食物链上层的鱼类,在富集作用下受污染的程度就越高,比如蓝鳍金枪鱼,最终这些海产品会被人类吃掉进入人类的体内,此时的核污染物浓度可就不像当初那么低了。

核污染物会在生物体内富集,这只是核废水排海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之一,另一方面核废水排海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生态问题。

核废水中很多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低强度的β射线,短期内看不出什么影响,但长期来讲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出现不可预料的变化,其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你可能会想,核废水虽多,但海洋是如此之大,核废水排海真的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吗?事实会告诉我们。根据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最新研究发现,福岛核泄漏事故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到了北冰洋。放射性物质是怎么过去的?当然是通过洋流。

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是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而在日本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所以排入大海的核污染物自然是如搭上了高速列车一般开启了自己的环球之旅。

有专家预计,只需要10年的时间,这些核污染物就可以扩散至全球海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幸免于难。那么这些排海的核废水中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氚以外,还有哪些污染物呢?首先是铯137,其也是此次在北冰洋所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是一种能够释放伽马射线,且放射性较强的污染物,即便是沉降在地表中的铯137,也会对人体造成外照射,产生持久的危害。

早在2017年就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检测出了福岛核事故中的铯137,而这些污染物最终也是从这里流入北冰洋的。

福岛核废水中所蕴含的放射性污染物种类其实是非常多的,除了铯137以外,还有碳14。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数年间,日本始终不肯承认核废水中存在着碳14,直到事故发生后10年,东京电力公司才承认处理技术存在缺陷,核废水中的确残留有碳14。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这种放射性元素在考古学中应用广泛,可以用来测定生物死亡年代,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依旧能够在海洋中检测出这种放射性物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31日 上午7:35
下一篇 2022年1月1日 上午7: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