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老环卫工说变化见证城市之美

“也许你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也许你正起早赶路去远方,有一群忙碌的身影,正轻轻地为城市打扮梳妆……”——《环卫工人之歌》

环卫工作事关城市的清洁和市民的健康。环卫工人们的追求同样很简单,也就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环境的清洁与美丽。

门外铃铛一响,居民们就要赶紧把垃圾拎出去;后来路边多了个坑,内置铁桶,充当垃圾桶;再后来,“着火”的垃圾板车换上了压缩式专业垃圾车;再再后来,露天旱厕变成现代化移动公厕,垃圾处理场恍若小公园……

见证泉州环卫变迁的,是这样一群老环卫工人,他们或曾是工厂副厂长,或曾当过语文老师,也有不输男同志的女司机;改行成为泉州环卫事业大军的一员,他们记忆里的劳动工具有掏粪用的漏勺、掏垃圾的铁耙子、拖拉机垃圾转运车、水桶(挑水冲洗厕所);后来,昔日简陋的工具设施更新换代,如今是一辆辆先进的环卫专用车,一座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公共厕所和垃圾中转站。

夏天的酷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风霜,都是对环卫工人的考验;虽然自然环境给工作带来的艰辛难以改变,但是,设备、环境、方法的改进却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多年来,环卫工人在工作中见证了泉州环卫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泉州这座城市的华美转身。

10月26日是中国环卫节,也是福建省第20个环卫工人节。今天,让我们跟着老环卫工一同回首,纵观泉州环卫事业的发展变迁,一同感受,城市越变越美的一个个细节……

设备之变——

1.铃铛一响:“大家出来倒垃圾喽”

80岁的林秀华从事环卫工作28年,自1958年8月开始从事环卫工作,一直奋战在环卫工作第一线,扫过地、洗过厕所、运过垃圾。

“以前没有垃圾桶,垃圾随处乱扔,如今,你走几步路就能看到一个垃圾桶。”刘秀华说,当时他们到每家每户收集垃圾,为提醒市民,用铃铛叫大家出来倒垃圾,“有时怕别人没听到,到处乱扔,我们从街头收集到街尾后,还会回头再响铃一次,让大家出来倒垃圾。”林秀华说,如此一来,虽然每天是要求收两次垃圾,实际上她们都收了四次。

2.板车载垃圾:煤球余火未灭 路人喊“着火了”

63岁的刘素绸也是资深老环卫工,1981年参加环卫工作,算是市环卫处早期为数不多的一位女司机。

“以前垃圾车封闭不好,路又不好走,垃圾水乱滴。”刘素绸说,上世纪80年代,市区没有垃圾桶,没有垃圾收集点,都是用板车把垃圾运到一个集中点,再转运到垃圾中转站,特别是过年,垃圾很多,把垃圾全部清运完,都要忙活到凌晨,等于在大街上过年。

如今泉州用的都是压缩式垃圾车,运载过程中人们看不到垃圾的影踪。“以前市民都是用煤球煮饭,当时垃圾没有经过压缩,也没封闭,经常会有火星。”刘素绸笑着说,有时运输过程中垃圾起火,市民看到都大喊“着火了”,她们知道是煤球还有火星,引燃垃圾,就赶紧加速将垃圾运到垃圾场。

环境之变——

1.垃圾场露天变封闭 建设垃圾填埋场

1981年参加环卫工作,2013年退休,62岁的蒋亚龙跟环卫事业打了33年的交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各类垃圾混杂一起,加上没有固定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都被堆在路旁。”蒋亚龙说,当时有很多鞋服废料、煤球等夹杂在一起,还有牛粪、死猫、死鸡、死鸭的,直接堆积在路边,苍蝇、蚊虫滋生,看起来非常恶心。

“过了几年,就在空地上挖几个坑,把铁桶放进去,给市民倒垃圾。”蒋亚龙说,当时设置倒垃圾的铁桶距离是没有规划的,垃圾多的地方就多设置几个铁桶,那种铁桶长度约2米,宽度1米左右,直接放进坑里,能与路面平齐。

为了不造成环境污染,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泉州开始规划建设垃圾填埋场。今年79岁的史玉树一直负责着市环卫处的基建工作。他说,当时城东新前社区正在建设垃圾填埋场,改造完公厕后,他就负责到现场指挥建设工作。“以前条件不好,我每天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工地。”史玉树说。

如今,中心市区垃圾处理已由填埋向焚烧发电转变,这是垃圾终端处理技术的又一次革新。

2.旱厕变环保公厕 再也不用挑水冲厕所

从露天的简易旱厕到水冲式公厕再到现代化的环保、可移动公厕,从架子车运输到三轮车再到真空吸粪车……54岁的蔡淑华在环卫一线岗位工作了26年,蔡淑华见证了泉州公厕的变迁。

1986年,风华正茂的蔡淑华当上了一名公厕清洗工。由于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同来的人纷纷选择了离开,但蔡淑华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12年。“当时都是露天旱厕,没有水清洗厕所,要么去沟里挑水,要么得去井里挑水。”蔡淑华说。

“居民觉得我们的水桶是用来洗厕所的,嫌脏,不让我们从井里提水。”林秀华说,当时也没办法跟别人理论,只能跟人家说好话,借别人的水桶去提水,然后用扁担挑水过来洗厕所,一个厕所一次得用掉三四桶水。

当过小学语文老师、初中语文老师的史玉树,一到市环卫处就开始进行泉州市区公厕的改造。1981—1983年间,组织人员勘察、摸底市区的公厕,并自学成才,参与公厕平面图纸的绘制和验收工作,他负责改造了60多座公厕。

管理之变——

现代化管理 安全系数、管理效率都提高

27年的环卫工作经历,今年67岁的叶根元从驾驶员到管理岗位,见证了泉州环卫管理的变化。

“我以前是在一家工厂当副厂长,当时环卫处需要一批管理人才,我就过来了。”叶根元说,1981年他到市环卫处当垃圾转运车驾驶员,后被提升为设备管理科副科长,负责环卫车辆的调度、车队统计、事故处理及部分科室内部管理事务。在环卫一线岗位上,叶根元还承担着每天6-7车垃圾的转运任务。

叶根元说,以前他做车队的统计管理工作,当时并没有电脑等设备,车队运了多少吨垃圾、跑了多少公里、耗油多少等,都要用算盘等计算,有时为了算一笔账,要连续三个晚上作战到深夜11点才完成工作,而现在全部用电脑计算,方便快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5年10月7日
下一篇 2015年10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