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第三节 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将结构完整的阅读材料整体作为阅读对象。整体阅读强调理解全文的中心主旨,宏观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构成全文的不同要素、各个有机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不同作用。在分析了这些部分之后,对文章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从本质上把握文章。所以,整体阅读的过程为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

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分析文章结构

1.文章结构的概念

2.解题技巧

分析文章结构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2)看关键句子。先要找一找有没有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是段落的总纲,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开头或结尾位置的总结性的、总领性的句子,中间的过渡句。

(3)看重点词语。尤其是表示转折的句子,表示解释的句子。

(4)看构成关系。常见的文章或段落构成是总分式的或分总式,在文章开头、结尾或段首句、段尾句的位置,是总结性的内容。但偶尔也有在中间进行意思转折的(遇到这种情况,及时在页面上做好标记。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试卷和答题纸是分开的,在试卷上勾画不会影响到考试成绩)。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文章思路的概念

2.解题技巧

把握文章思路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定位关键句。一般在段首、段尾,进行概括或总结。

题目:文章在论述“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这一观点时,其结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材料: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的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将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使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第二,分写(第8、9段)。首先分析形成能产性的原因。围绕如何才能能产,中国先民们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更符合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其次分析书写方便化的过程。在书写上,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调整,计算机问世以来,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归纳内容要点

1.内容要点的概念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2.解题技巧

内容要点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抓住关键。找出概括性(总结性)的内容。作答必须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题要点归纳成答案。第一步必须通过阅读材料圈出契合题目作答要求的要点信息。在圈要点信息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答题要点信息都圈出来,不能有遗漏。

(2)翻译理解。有些原句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需要颠倒一下变成肯定句。在圈答题要点时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材料中有准确的关键词和语句,直接摘取关键词和语句就可以形成答案。另一种情况是材料使用大篇幅描述性用语,找不到很明显的关键语句,这种情况是概括题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我们的知识背景,归纳、概括出我们要的答案,首先自己去提炼符合作答要求的有用信息,注意材料的叙述线索,理清脉络;然后去掉句子中多余的修饰性词语或者一段话甚至整段材料的干扰性信息,提炼出一个段落、一则材料的“主干”,再根据具体要求对提炼的语句进行增加或者删减。

(二)概括中心意思

1.中心意思的概念

2.解题技巧

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2)找要点。提炼中心思想,要尽量全面地找出不同方向的内容。

题目:城市居民垃圾经验与城市现代化程度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材料:

将垃圾以最恰当的方式清除出城市,是城市的一个长久梦想。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争的历史。为此,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逐渐将垃圾的清除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它的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

大体上,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我们可以说,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如果我们认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那么,还可以说——这一点有些吊诡——商品的饱满地带,垃圾最少;商品的匮乏地带,垃圾最多。尽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在空间上,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水火不容。城市总是要将商品往它的中心处聚集,而要把垃圾向它的边缘处驱赶。就此,人们可以根据城市中的垃圾配置,来确定城市空间的等级和价格,甚至可以确定城市的界线。一个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终止?如果说,以前有一个高墙或者一个护城河将城市包围起来,现在,则是一个隐隐约约的垃圾带将城市包围起来。垃圾在城内和城外之间拉起了一条分割线;在垃圾的一侧,是城市;在垃圾的另外一侧,是乡村。垃圾在安排城市的结构。

为什么将垃圾不断地往城市的边缘地带驱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垃圾总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带,垃圾越是兴旺。如今,人们为什么要清除垃圾?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垃圾的致命威胁。垃圾不仅让人们不快,最重要的是,它是疾病的催化剂。这就是人们根据垃圾来安排城市结构的原因,“各个居民区及其湿度和方位的安排,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及其污水和下水系统的疏通,屠宰场和墓地位置的确定,人口的密度——所有这些都是居民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性因素”。这样,城市除了设置一套整体的清除垃圾的机制之外,它还要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让人们自觉和主动地清除垃圾。人们应该获得一种有关卫生和垃圾的知识:垃圾之所以要清除,是因为它对健康和身体产生危害。垃圾是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清除和拒绝垃圾,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律令,同时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对垃圾的排斥和拒绝,既是纪律的结果,也是教化的结果。人们已经发现,卫生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要素。卫生的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就此,也可以说,城市的现代进程,就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地清除垃圾的进程。现代,意味着垃圾将一扫而空。

城市居民的垃圾经验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将垃圾的清除作为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它的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

第二,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

第三,卫生的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城市的现代进程,就是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地清除垃圾的进程。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平时做题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限时15分钟完成题目,第二步是不限时间地揣摩答案形成过程。具体揣摩的方法是先比较自己的回答哪里没答到,这些没答到的点,是当初阅读时没有定位勾画出来,还是后来被放弃掉了。那些“抠”出来的点在原文的位置,少数需要自己分析的点源于原文的哪句话。以这种方法揣摩过之后,自己总结出来经验,再做其他真题。做过20-30道真题后,就在阅读能力上明显提高了。不管是考中学还是考小学,另一个学段的题目都是可以用来练习的。幼儿园学段的题目比较简单,可以在初学的时候用来练习,循序渐进。

(二)解题技巧

2.找出概括性(总结性)或评价性的句子。

《读书与思考》

材料: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牢记:

第一,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第二,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第四,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如果阅读材料含蓄委婉,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答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