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核电站的发电量占日国内总发电量的25%。而在2015年,其占比仅剩下0.9%!
惨淡的数据背后,是核污水排放入海的决议和官员一次次地鞠躬。
核电,这个曾经的日本“救星”,成为了“大核民族”的“能源之殇”。
说到核电,我们首先要提一下日本的核电站。
要知道,日本的核电站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日本有54座商业核电站在运行,其中30座是沸水堆,其余24座是压水堆。同时,日本还有几个试验快堆、几个气冷堆和一个重水堆。
就核电在国家电力中所占的比例来说,日本核电电量占到了全国总电量29.21%,这个数据全世界排第二,第一的则是法国。
对于一个资源稀缺、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核电的出现无疑是“一道光”。
因为其清洁、廉价、高能量密度等优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核电一直作为日本工业发展的基础,并为之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在日本能源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核能,以50多座反应堆为全国提供了近30%的电力。
并且,在2010年6月,日本计划到2030年将核能的比重提高到总电能的二分之一,以促进减排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日本为核电建设规划了更宏伟的蓝图,但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这道光,直接变成了晴天霹雳。
这话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高发时期,也是核电站大规模修建的时期。
具体来说,随着这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由于国土和资源的限制,日本急需要一种廉价且可以解决当下所需的能源。
在这种情况下,沸水核电站以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维护方便、工期短等优点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
这其中,日本选择了通用电器公司的“马克1号”沸水堆,作为日本建设核电站的首要选择堆型。
沸水堆相较于传统的压水堆核电站,构造更像是在搭积木,从内部核心出发,在所有的部分都完成以后,最后才在外部套上一个厂房以作保护。而传统的压水堆核电站构造则是恰恰相反。
正因为如此,“马克1号”反应堆的建造更为省钱、省工、省力,但是安全性自然是差了许多。
虽然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和4号机组因建设年限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但在基本配置上都与“马克1号”反应堆一样,也可以说是以“马克1号”反应堆为模子建造的。
1990年,核电站发电几乎占日本全国发电量的四分之一。
无论从电力发展史还是从现有装机容量来看,核电站在日本电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而当时日本的电力结构,主要以火电、水电、地热电以及核电为主。
日本最早广泛使用的新能源,不是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而是地热发电。
我们都知道,日本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热资源丰富,其国内温泉多且出名也在于此。
日本的水电站数量不多,主要还是因为地形和地势的原因,其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有限。
根据IEA的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水力发电量有91270GWh,这与1990年的95838GWh相比不增反降。
另外,日本的光伏发电增速比较快,风力发电基本没有增长或者说已经停止增长。
从IEA的数据上看,日本近年来似乎根本没有发展风力发电,两者的综合贡献仅不到总发电量的5%。
化石燃料发电比重波动较大,燃气发电近10年保持增长态势。
与10年前相比,燃煤发电比重由26%提高到34%,燃气发电比重由23%提高到39%左右。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日本煤电在其国内总电力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是26.9%,2011年为27%,2012年达到28.4%。
但由于资源限制,自2002年以来,日本已经关闭了所有国内煤炭矿的生产,全部改由进口。
2012年,日本的煤炭进口首次被中国超越,此前30年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可以说,除了核电,日本其他发电方式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问题。当然,这不意味着核电就没有问题了。
福岛核电事件发生之后,日本核电就崩溃了。
据日本新闻 道,2014年日本核电曾一度出现故障,产电量基本没有。
估计全国核电站都在忙着抢修和维护,以防第二次福岛事件发生。
随后,日本核电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崩溃。在1990年曾经是支柱的产业,现在似乎变成了累赘。
1990年,核电站的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的25%。而在2015年,占比仅剩下0.9%!
可以说,福岛核电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日本核反应堆逐步关闭,到2012年5月,日本核反应堆全部关闭。2013年7月,核管理局制定了新的核电监管要求。
核电机组停运后,日本一度面临电荒的困境,煤电和液化天然气装机比例不断提高。
2012年,日本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上 电价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光伏发电的发展,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不是长久之计。
根据2017日本能源白皮书中的发电量比例图可看出,日本核电的比例在2011年后不断走低,到2014年发电量几乎为0,2015年后重启的核电发电量也只是占了很少一部分。
虽然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能源战略计划”,将基本能源政策定位为“3E+s”,也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提高能源安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这一能源战略中,核电被定位为重要的“基本负荷电源”,以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降低电力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在重启核电站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审查。
考虑到燃料供应的稳定性,日本未来的能源结构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包括一定水平的核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火电比例,通过不同能源的协调,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这一效果的整体成效尚未得见,用电量不断变少却是真实可见的。
根据IEA官 的数据,2015年日本的用电量已经倒退回1995年的用电水平。
日本电量倒退的原因,其实归根到底来看还在于日本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因为工业用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一国的经济状况,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日本经济结构调整,高耗能产业向其他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而对于日本这一选择做出的依据,我们还得从一个国家的发展说起。国家要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以此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日本经济几近陷入停滞的原因,同样离不开这个理。
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根本就在于日本的产业升级未受到限制,并且有美国为其开拓市场。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的纺织业得到美国转交的大量订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恢复了之前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国力损耗。
再后来,日本自下而上不断接收从欧美转移过来的产业,一步步过渡。
从纺织到钢铁、机械、家电,再到芯片、汽车、光学仪器,日本逐步实现了产业升级,从低端走向高端。
所以日本可以迅速崛起,国内生产总值飙升。
然而,日本的产业升级正在不断侵占欧美国家的利益,这使得欧美大量中低端制造业工人失业。
当日本从汽车走向芯片时,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决定堵住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
1987年,日本占据了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的七席,而东芝、NEC和日立位列前三。
于是美国开始四处下绊子。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开始逐渐被彻底锁死。
这样的例子其实非常多。
以前日本的蓝光DVD技术在世界上算是最厉害的。但是,中国却更多使用U盘和MP3,美国则使用移动硬盘,蓝光DVD技术直接被废掉。
再举个例子,日本的背投电视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清晰度。但是,中韩两国却跳开背投电视,直接投向还未兴起的液晶领域,在大量资金投入下,背投电视直接被淘汰。
如今,在非常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日本在氢电池领域投入巨大,但是中国、美国、欧洲却在锂电池领域大展手脚。
这些年来,日本每次有一点领先优势,都会被各种巨头锁定。
因此,日本只能放弃产业升级,继续去做技术跟随国。日本在世界上早就没有制定标准和规则的余地。
而日本在所谓的“工匠精神”的带领下,技术可以说是十分完美了,进无可进。
同时,以日本目前的情况,完全不具备单干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日本经济三十年原地踏步,几近陷入停滞。
而这种局面,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必然。
日本的地域非常狭小,这就导致其国内的市场有限,只能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这对国外的市场依赖性很大,而外国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以及欧洲,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想要打入并主导,几乎不可能。
正是没有可靠的内部消费市场支撑,日本无法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
因此,从本世纪开始,日本几乎点歪了所有的科技树。
虽然日本试图以氢能重新复苏。
从政府到丰田,都将氢能源视作日本的未来。即使在全世界都在采用锂电池的时候,日本依旧没有做出改变,这背后与日本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在所有的能源里,考虑到国家安全,非可再生能源肯定不会被日本长久选择,而核电虽然说最完美,但在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却也不敢过多触碰。
而在可再生能源里,日本由于先天优势不足,导致在水电、光伏发电和风电等资源密集、土地密集和技术密集的能源里面,不占据优势,甚至有所局限。
如此来看,日本也只有在氢能领域才有机会,不仅占据着技术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海水资源。但是,日本的氢能却面临着以下几点局限:
其一,日本的海水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并且,相关的利用海水来制造氢气的实验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不论是海水直接电解,还是海水提纯再发电,都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其二,现在所使用的制造氢气的方法,仍然是基于电解法,这就意味着,还是需要其它的能源来提供电力,来制造氢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不是说明,所制造的氢能的多少取决于,所能提供制造氢能的其它能源的多少?
其三,对于清洁能源的研究,不只有日本,如若日本不能攻关成功,这意味着日本将会被其它国家所抛弃。
即便日本能够成功,但若是不能在此领域取得价格优势的话,日本同样会被其它国家所抛弃。
基于以上种种,回过头来的日本,在面对不断衰退的经济,又无完全可替代的能源供应的情况下,只能被迫对核电“恋恋不舍”。
至少,在氢能尚未成熟的时候,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核电或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所以日本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内、国际极为反对的情况下,决定向海洋排放核废水,并全面启动核能供应。
但是,在福岛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的处理让人大跌眼镜。
日本政府帮着东电极力掩饰,即便在知道事实是东电的过失的情况下。
更甚的是,在尚未试过所能试的所有的方法的情况下,本着省钱的目的,单方面做出将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决定,不管是对于本国民众,亦或是国际社会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核电并不是原罪,也并非不能发展,而是应该落脚在如何合理妥善的处理核废水的问题上。在这一点上,中国又是这么做的呢?
中国根据核废料的放射性的多少,将之按照两种规格存放。分别是中低放,以及高放。
而对于中低放的核废料,则无论其形态如何,统一固化处理。不仅如此,在固化的同时,再将之装入密封的不锈钢桶中进行掩埋。
对于高放核废料,由于污染性高,处置时间久等原因,暂时存储于核电站的硼水池中。总之,就是一句话,慎之又慎。
而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有着“能源之殇”的日本,空有“救命稻草”,而不加以改变其对待核污水的态度,未尝不会有下一个福岛的出现。
也或许,日本的所谓的“救命稻草”根本不是核电站本身,而是某条足以保护其在此次乃至今后的危机下安然无恙的大腿也说不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