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施行7年形同虚设 却让超市每年赚千万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道,塑料袋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塑料袋的使用更为集中。虽然我国在2008年6月1号出台了“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但这一规定如今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不仅集贸市场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大行其道,商场、超市内大量的免费塑料袋也让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大量使用塑料袋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产生“白色污染”,不利于垃圾处理。为了减少使用塑料袋带来的危害,多地都曾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但效果并不明显。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遗憾的是,这一规定一直难以严格落实。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 万吨以上。“限塑令”规定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的杠杆调节机制来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但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 明显,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

“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深刻反思。从表面上看,“限塑令”名存实亡,甚至沦为“卖塑令”,主要归因于法令执行无力,执法部门失职,违规生产厂家猖獗等因素,但如果深入思考,却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收费限制使用,有两个因素不能不考虑,一是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大的话,确实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弹性小的话,则只能为消费者 增加负担,却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二是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从本质上讲,是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的。 同时,“限塑令”之所以在执行中有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配套措施的缺席。目前,“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替代品环保购物袋价格太高,消费 者难以承受。多数替代品平均售价3到5元,有的档次更高,定价也更贵。可以想见,这样的价位很难让普通人接受。

方向错了,就不可能收到预期之效。“限塑令”的生效有赖于公民自律,而公民的自律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和善意的政策。但事实是,“限塑令”颁布七年 多来,我们只是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才会因为媒体的回顾想起这条法令。笔者以为,要解决目前“限塑令”所面临的困境,政府除了要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外,还应严格 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唯有在严格执行罚则、政府承担责任等多种合力下,才能让“限塑令”令行 禁止,深入民心,不再我行我“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6年2月8日
下一篇 2016年2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