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环保意识要深入生活每个细节

最近我发现这生态文明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还得真有点意识去培养才行。这不周末开着车去农村自驾游去了,同行的一个哥们进山村的时候,买了五斤桃子,那水蜜桃非常不错,但是每个外边都有塑料的防虫的罩子。我们走到半山腰,看到了一个水库,大家都觉得这地儿不错,想留在这里吹吹风,吃个桃子,又不热,休息一会儿。

然后哥几个就把桃子拿出来,扯着桃子外边的塑料袋,就往地上扔。我说这不行啊,你看人家这地方也山清水秀的,那边也有垃圾桶,一会儿记得提醒我收拾一下。我们车上放得有水,就拿车上的水洗了削了几个桃子,分着吃了。吃完还剩下几个,洗干净,放在车上,谁想吃水就吃。

我说那个塑料片和塑料袋别往地上扔,大家也是在我的提醒下,知道要收拾。之前他们没有这么个意识。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很多人形成的习惯就是随地乱扔垃圾,即便是现在人农村挺干净了,还是会有人开着车在农村小道上说扔就扔,觉得农村还跟前几年一样,是到处都可以扔垃圾的。

这个观念是个老观念了,真的要变变了。想要改变这个老观念,可以尝试用宏观的角度去想生态的和谐。这个是以前另外一个朋友教给我的,他在这些事情上不会讲什么影响生态啊,为国家做贡献啊,他的观念就是把周围的环境都看做是“活”的,这想法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我以前跟他去农村的时候,我从车窗往外扔饮料瓶。他让我别扔,他再下去把饮料瓶捡回来,说这饮料瓶子扔这里,这地儿消化不了。我当时还笑话他,说他怎么这么逗。他说确实是消化不了啊,不说把饮料瓶子扔你肚子里了,扔个瓶盖子到你肚子里你也消化不了。你把这瓶子拿走,找个垃圾桶扔进去,然后呢这些垃圾呢会被送到预定的地方粉碎,或者在粉碎之前还会有分拣,就和人吃饭的时候嚼东西一样。然后如果能回收呢这最好,就是能当营养吸收了。要是吸收不了那实在没办法了再说什么高温焚烧什么的,加快自然的消化吸收速率。

我那时候问他,在乎这些有意思吗?他说你天天看小视频,有时候看蠢段子,一看笑一天有意思吗?他这么一问我我就说不出来话了,我知道他有点生气了。平心而论,他是一个比较温柔的人,很能包容别人,有时候会有点神神叨叨的,但是身上有一种奇特的魅力。

觉得一个人有魅力,是说这个人你虽然感觉上可能有点神神叨叨,有点说不出的怪异,但是又觉得他的想法很吸引你,不由让你多看两眼,多想想他说的话。后来我不知不觉学会了。扔东西先想“这地方能不能消化的了”。就比如在车上,我吃完桃子之后,直接就把桃核顺着窗户扔到旁边密林里了。我就觉得这是能扔的,我扔的这个东西,这地方能消化的了。然后我也没打扰到别人的生活。你说你要扔到桃核到旁边谁家的院子里这肯定不行,但是扔密林里,这生态能消化,不碍事的。

我说这个意思是,各位在出门的时候,特别是驾车到农村去游玩的时候,不妨就这样想,想多了自己就知道什么能扔什么不能扔,又该怎么保护环境。就像我有时候和家里人一起出去到农村,孩子要是撒了一包小馒头到池塘里或者地上,我不会说什么,用脚给扒拉到一边,我知道用不了一个星期,水里或者陆地上的各种小生物,能把这个东西当大餐,很快就分解 了。但是孩子要是扔个塑料袋下去,我是肯定要讲一顿的,到水里能捞上来还是要捞上来的。捞不上来肯定要狠狠讲他一顿,回去再带他看海洋纪录片。

我觉得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起点。如果只是单纯地讲,不要扔垃圾,要保护环境,似乎很难理解,因为对大自然来说,垃圾的定义和日常是不一样的,厨余垃圾在大自然里不算垃圾,但是你要和你伴侣在山林里人迹罕至的地方吵上一架扔了快好几千的表,这对大自然来说也是垃圾。所以真的可以考虑让环境和生态在脑子里“活起来”,保护它们就是要照顾它们,不要丢给它们消化不了的东西,这样不用太费劲,保护生态的意识就算建立起来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9月11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