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融自然保护位于淮海中路的办公室
于2011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道融自然保护,是一个致力于水资源保护、专注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沈黎平是它的创始人兼主任。
在沈黎平看来,城市居民很难切实体验水污染问题的严峻,真正让他感受到痛点的,是多年前一位农民传递给他的那杯水。
1
一杯“油花”水,触及环保卫士痛点
2004年夏,沈黎平到武汉调研,走访了辖区内近百个村落。真正来到村民身边,他才发现,当地饮用水的困境已超出自己预料。
一天,沈黎平正在一户人家走访,聊到饮用水情况时,男主人突然情绪激动,两眼含泪。原来,这家人是三门峡移民,移居到此两年多了,男主人和家人都因饮用水环境恶劣而感染了血吸虫病。
男主人向沈黎平展示了自己日常饮水步骤——先是从房后浊水沟里舀出相对干净的水倒进桶中,而后在桶里加入沉淀剂让大部分污染物沉底,再把上层水滗出,氯片消毒,最后将消毒后的水烧开。
即便是有如此复杂的工序,最终递到沈黎平手里的那杯水还是漂着一层油花。
2
NGO成立,曾在三个月内全员无工资
在沈黎平看来,当下村民遇到的水污染,最主要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包括被雨水冲进河道的未吸收农药、随意排放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等等。如何有效减少农业经济产生的污染源,正是道融自然保护研究的课题。
太湖污染治理案例 告
为此,机构自成立之初便在太湖流域的一线社区开展水质监测、农业污染评估,建立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数据库。
这一做,就是六年。期间,他们甚至经历了资助方临时撤资,2014年,道融自然保护的所有人三个月都没能拿到工资。
即便这样,也没能阻止他们咬牙坚持,实在没钱了就暂时转做自然教育,一有收益又投到数据库收集工作中。
扫描下方二维码,为项目捐款!
3
住船两年,让基地化作希望的稻田
后来的沈黎平又多了一个角色——“农场主”。为做研究,道融自然保护在上海青浦区淀山湖的小葑漾湿地建立了首个试验基地。
2014年和2015年是基地建设的关键阶段,沈黎平每天都要到基地进行实验、测算。为节约交通成本和住宿成本,他干脆住进了湖边的船里。
船上生活最苦的夏天,水稻田空旷直晒,温度高达40度,船舱里如蒸笼一般,“进去一分钟,从头到脚都是汗。”每天睡觉前,沈黎平都用水泵抽出湖里的水往船上浇,降温之后再进去。后来,他的爱人也来到了船上住了半年,夫妻俩一起坚守在基地。
两年间,团队完成了基地地势改变、调整,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用基地研究出的模式,一平方米的水稻田(湿地)能净化一立方水。
岑谷农村俯瞰图
如今,道融已经有三处基地,计划到2020年建立十处。沈黎平希望这些基地能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标准,将模式大量复制。
“若一个基地能有一百亩农田,打造一百家基地的话,武汉那名男主人或许就能喝到一杯干净的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