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这片2413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探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和“样板间”。10月21日,示范区两周年建设成果发布会如约而至,在今年这个制度攻坚、项目攻关全面发力年,示范区有何新探索与新突破?
瞄准七大领域,
再结41项制度创新硕果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制度创新探索中,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等七大重点难点领域,今年又取得了41项制度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前一年的32项制度创新成果也正在不断落地见效。
今年1月18日,《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发布,在示范区及安徽马鞍山试点区域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鼓励长三角科技型中小企业共享使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我们这次使用创新券的项目,是与上海海事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共同攻克保温材料难题。创新券的推出,让我们与高校的对接合作更加顺畅高效,同时可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在长三角范围内的流动。”苏州金莘保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宇峰说。
科技创新券的通用通兑,是示范区制度创新的缩影。在规划管理领域,针对跨界地区在制定统一规划中标准不统一、空间不协调的问题,示范区出台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率先实现跨省域空间规划“一套标准管品质”;在生态环保领域,针对跨省域环评办法各异,开展示范区环评制度集成改革,实施“正面清单”制;在项目管理领域,设立示范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为示范区投资项目统一赋码“310052”,实现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
41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成为示范区全面发力年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些制度创新的红利,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群众有了一体化的切身感受。”华源说。
坚持“双轮驱动”,
65个重大项目亮点纷呈
两年来,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全力推进65个重大项目,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约35平方公里的“水乡客厅”,是沪、苏、浙三省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也是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备受长三角人关注。10月16日,水乡客厅重点项目正式开工。
“目前,我们制定实施了示范区统一的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制度创新提供最为生动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 华源介绍,除了重点推进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一厅三片”建设,示范区还将在水体跨界共治及生态修复、道路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取得成果。
借力“业界共治”,
再蓄发展新动能
在示范区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有一批“特殊”的建设单位。它们由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组成,共同关注并参与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这就是示范区的“开发者联盟”。
去年8月的首届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曾与联盟12家创始成员一道,用12个字总结联盟与示范区的关系:政企合作、双向赋能、共享价值。“对于示范区建设来说,开发者联盟是一个‘推进器’,在参与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张忠伟说。
青浦和吴江交界处的元荡湖面上,一座586米的慢行桥成为两地互联互通的“连心桥”。这是示范区内首座跨区域的慢行桥,更是开发者联盟成员、首轮执行长单位——三峡集团参与示范区建设的首个实体项目。在两地政府统一规划、联审联批下,仅3个月就完成施工,去年11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元荡慢行桥的跨域联通,正是开发者联盟政企双向赋能机制的“代表作”。
从最初的12家创始成员,到去年10月的首次扩容,再到本次新增16家成员,联盟不断扩容破圈,如今已有41家成员伙伴。这些行业的“领军者”正不断放大产业链“链主”效应,为示范区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更多企业、机构投身示范区建设。
“开发者联盟是参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市场力量,为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大的要素资源和发展动能。”华源说,以开发者联盟为代表,示范区借力“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区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64家理事会成员单位各尽其责,执委会与示范区两区一县三级八方共推示范区建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