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村堆肥纪实: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与生态振兴之思

吕家村堆肥纪实

乡村振兴中的“五位一体”全域振兴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流坡坞镇作为滨州市第一个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乡镇,在引进外部企业-中国乡建院·社区营造团队的前提下,以镇政府和村两委作为主导,以村民全员参与为主体力量,在乡镇级农村垃圾分类这一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吕家村作为流坡坞镇第一个实行垃圾堆肥的村庄,又会怎么样打好垃圾分类处理最后一仗呢?

垃圾要分类,源头是关键

村里保洁员早上七点准时去每家每户收取垃圾

吕家村又叫凤台吕村,位于阳信县005县道旁。全村120余户,人口450余人。在2020年5月28日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垃圾分类的村民参与率在90%,除少数不在家之外。村民分类正确率92%,垃圾减量率60%以上。“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吕家村村主任吕书海如是说。比如过年垃圾增多、外地回家的人不知道怎么分类以及最后垃圾的处理等?每当谈及此时,他脸上多了一份严肃,少了一丝笑容。

村里每天垃圾称重的记录表

生态环境美,垃圾要堆肥

作为吕家村的村主任,他之前有过很多身份,比如红白喜事录像、婚庆司仪、业务推销员等等,可谓是村庄的能人。当我们还在思考如何处理这些分好的湿垃圾时,他已经在思考怎么样改装收垃圾的三轮车,以解决保洁员搬不动垃圾的问题。7月16号这天,我接到吕主任电话,说已经联系好人,要对收集好的湿垃圾进行堆肥处理。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立马赶了过去。

整装待发的堆肥小分队

我赶到时,吕主任早已提前安排了村里两位叔叔,并且也准备好了堆肥要使用的工具(铲子、水、扒头、防水鞋子、口罩)。我跟主任说:“我们是不是要准备一些秸秆,用来堆肥”。他回答我说:“早就联系好了,现在我们直接去拿就行了”。于是我开车跟着主任去到那户人家。给我们秸秆的那家叔叔也是非常友善,走的时候还不忘跟我们说:“你们要是还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再来拿。垃圾分类是个好事情,我强烈支持”。于是我们来到离村大概1.5公里之外的一个垃圾堆放点。

这个堆放点将近存放有一个半月的湿垃圾,但是苍蝇和臭味不大,甚至不仔细闻也闻不到。可见保洁员工作的细致与认真。看来垃圾分类还是一个人的工作呀!

垃圾要堆肥,“能人”是关键

第一步是要准备堆肥的材料。“参与堆肥的吕安林和宋建国两位叔叔是村里堆肥的小能手呢”,吕主任介绍说。他们到路边的用铲子先挖成成一个小池子一样的形状,之后再把里面的泥土翻松。我就好奇着问叔叔,说:这个是用来干嘛的?他说:“把这个泥土盘松,之后和之前准备好的秸秆用水混合在一起,之后铺到堆放好的湿垃圾上。宋叔叔说:”不仅可以防水、保温,还有利于防止堆放好的垃圾沉降下去“。真是好办法,而且这个是就地取材,环保无污染,且是不要钱的。

随后他还说了一句,让我感触颇深,“农村的老人基本上都会这个堆肥方法吧”。是的吗?也许吧!

堆放垃圾的地方

准备泥浆

第二步,整理之前堆放的湿垃圾。做完这个之后,两位叔叔就去把垃圾整理成一个小土堆的形状。吕主任说:“小土堆它适合发酵,而且之前放置的垃圾也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可以保证堆肥的质量”。下午五点的太阳依旧火热,叔叔们早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但他们依旧在干,依旧在为村庄的生态环境美无私奉献。

慢慢成型的小土堆

穿上了绿衣

第三步,给小土堆覆盖之前和好的泥土。用小麦秸秆、泥土和水按照一定比例相互混合便成了可以用于堆肥的覆盖物,这种原始的方法也人们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听我们爷爷那一辈人说起,五六十年代基本上很少有化肥,都是用粪、尿发酵而成,但是也还是杯水车薪,于是大家就把地上和路边的杂草割掉,晒干之后跟泥土一起烧制,也是弄成小土堆的形状。这样即除掉了杂草又得到了肥料,可谓一举两得。不仅想到了中央党校张孝德老师说的一句话“人造的城市,神造的乡村”。生长于土地,回归于土地。垃圾堆肥也是一个顺应自然规律的事情。乡村能够包容一切,也难道包容不了人产生的垃圾吗?

最后搅拌均匀的材料

一丝不苟、埋头苦干工作的叔叔们

土堆1号-最后大家共同努力的劳动成果

吕家村的第一次堆肥是小事也是大事。小事是相对于全国1/3的村庄来说,可以说显得很微弱,跟城市专业的垃圾处理设备来说,对垃圾的处理效率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但也是大事,在这里:我看到了镇政府、村两委、(乡建院)外来协助者、村民、资本这五位一体的有机协调而迸发出来的力量。看见了村庄的能人各自以什么样的角色间接或者直接用实际行动参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看见了乡村中蕴育的无穷的劳动人民怎么样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以及可能性的存在。看见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中本身的变化,从思想转变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结语:关于乡村振兴,肯定还有很多类似吕家村这样的案例,这样的实践探索,都是值得被鼓励的。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其实都是村庄作为一个有机体“内部化”的振兴。有句话叫做“食在当地”,我觉得是“生(生态)在当地、人(人才)在当地。关键我们是否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出村、垃圾止于田”。将不再是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生长在农村土地上的“中国本土经验”。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出村、垃圾止于田”。

可爱又可敬的乡村一家人

图、文、视频/匡昆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0年7月17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