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转型升级引领“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近年来,泊头市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重要承载地”目标定位,全力打造“运河新城”。大运河生态公园、大运河堤顶路等文旅融合、交旅融合工程的实施扮靓了大运河。田志锋 摄

仲夏时节,万物竞发。从遍布城乡的铸造工厂到硕果满枝的梨园,从蜿蜒秀美的大运河到日新月异的美丽乡村,泊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泊头这座铸造名城向世人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泊头地区生产总值281.2亿元,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6.5%、7.5%、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5%,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10年来,泊头实现了传统铸造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使城区环境大为改善,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助力工业强市建设

7月18日上午,在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一尘不染的铸造车间内,封闭的电炉,封闭的自动造型、自动浇注流水线,地面光洁如镜……如此干净整洁的翻砂铸造车间,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铸造”行业还是铁屑横飞、火花四溅、乌烟瘴气的高危高污染行业。

“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泊头铸造全行业‘壮士断腕’进行绿色转型。现在我们实现了全行业的整改提升,全市各企业的铸造车间,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做到了‘用砂不见砂、有尘不见尘’,和加工车间一样干净整洁。”泊头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铸造名城,泊头自2017年起,开始铸造产业绿色转型。泊头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科学审慎的态度、一抓到底的韧劲,强力实施以厂区内外环境优化、物料封闭化、厂房标准化、车间洁净化、生产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环保设施科学化、工废无害化、现场管理规范化为标准的“九化”整改行动。“九化”整改行动投资94.1亿元,对589家企业从工艺装备、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整改提升,301家企业高效整改,288家转产退出,新进21家。目前,80家企业获评“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中国铸造行业排头兵企业”,泊头获评全国唯一的“中国绿色铸造名城”、全省唯一的“绿色铸造示范市”,绿色铸造发展经验被中铸协冠以“泊头模式”推广。在此基础上,泊头乘势而上,总投资130.9亿元,持续开展了工业产业综合提升行动和工业产业提质提效工程,初步构建起质量效益明显、工艺技术先进、区域协调配套、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

泊头是冀东南老工业基地,起步早、门类全、体量大。工业是泊头的基础和优势,也是泊头的潜力和希望。在铸造行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上,泊头现已形成以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三大特色产业为主体支撑,以军民融合产业、数控机床为前沿引领,以工业泵阀、压型机械、工量具、小五金、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装具等为辅助配套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王,紧紧围绕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固本强基、招大引强,总投资248.5亿元的北京金奥恒华、无锡精耐驰、中泊防爆等185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竣工投产达效。其中,省市重点项目49个,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20个,积蓄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大势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扮靓城区环境

布满“皱纹”的树干,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走进泊头市文庙镇尹庄村大运河贡梨公园,一棵棵系着红丝带的梨树仿佛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讲述着运河沿岸昔日的繁盛与辉煌。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项链,沿岸村庄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穿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

泊头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遵循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沿运河打造了34个美丽乡村。一个村庄一道风景,好生态变成好“钱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串成一条绿色文化长廊,将运河故事讲述得深情动听。

以水为胜,以河生地,以航达裕,民有其富,城有其馨,是为泊头。泊头因运河漕运而兴,因古道驿站闻名。近年来,泊头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书记倪岳峰来沧来泊调研讲话要求,全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泊头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凸显,202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成为泊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高水平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泊头紧密对接国家、省、沧州市上位规划,聘请中规院等知名单位,编制了大运河核心监控区控制性详规、全域旅游规划,优化完善了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有效保证了全域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投资8.5亿元深入实施“3+8+20”重点工程,完成大运河清淤、堤顶路全线贯通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沿线村庄面貌进行了整体打造。加快清真寺、“七十二连窑”等沿岸文物、历史遗迹修复保护工程,对大运河明代沉船和宋代古墓遗址进行保护性挖掘,华北局城工部旧址和齐堰窑址被评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大运河泊头段水林相依、通畅整洁、功能完备、底蕴深厚,正着力打造环城水系互联互通,以水兴城、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质。

乡村振兴稳住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厕所需要吸污联系谁?如何监督吸污人员随意倾倒粪污?在泊头,农业农村局联合科技公司,在沧州首创改厕智能化管护平台,将改厕村民、工作人员、运输车辆及粪污处理终端等有效衔接,解决了农村改厕后续的管护、监管等问题。

这是泊头实施厕所革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泊头力促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大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泊头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持续抓好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户的帮扶工作,未发生返贫致贫问题。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重保障制度,实现贫困人口参保全员覆盖。积极开展“百企帮千户”活动,实现“企业包联”“企业帮扶”全覆盖。

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泊头作为鸭梨之乡,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4.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5.2%,拥有沧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3.3%,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获评“省绿色防控先进县”,入围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王武镇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金马驹村成为沧州市唯一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村一品”十大典型案例。“泊头鸭梨”被评为2021年度受市场欢迎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泊头桑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投资3920万元完成农村改厕3.1万座,建成沧州市唯一的农村改厕智能化管护平台;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绿化面积320亩,新改建农村公路38公里,打造省级美丽乡村23个,基本实现了村庄由“清拆”向“提升”的转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十佳百星”评选,持续厚植乡风文明,全力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规划建设好石衡沧港交河站、文庙站及其周边区域,推动文庙、营子康养文旅产业发展,把交河打造成沧衡交界处的中心城镇。

历程栉风沐雨,成果催人奋进。今天的泊头,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乡环境更好了,人民生活更富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泊头人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泊头新篇章。

通讯员:田志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