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2020年8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进行了界定。
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医院建筑作为治病救人的场所,大量的病人会携带不同的病源,特别是疫情期间,突如其来的众多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长时间集中在同一空间,再加上治疗过程的特殊性,“院感”问题突出。
应切实提高综合医院传染病治疗的收治能力和救治能力,在疫情大规模爆发之时,能及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疫情发生时,患者短时间内大量涌入,传染病专科医院因其资源稀缺,加之收治能力有限,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呈现饱和过载状态。
大量传染病医院平时运行一般难以为继,综合医院设立的传染病区也已成为“经济负担”。国家发改委等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不鼓励新建独立的传染病医院。
普通综合性医院却因缺乏相关的应对手段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在没有严格的隔离的措施下导致“院感”失控进而造成大量的院内感染。
倾全国之力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的诸如火神山、雷神山这样的应急类传染病救治医院,大大提升了疫情时期的收治能力,但同时也付出了人力物力的高昂代价,以及疫情结束后的资源浪费。
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是典型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是主要的防控途径。
对于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定点医院来说,综合防控除了医护人员必须加强个人防护(口罩、手套、防护衣、护目镜及手卫生等)、洗消(诊疗环境及病房空气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等)措施以外。
其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三区两通道”及负压病房的设置、诊疗环境及病房的通风空调方式、气流组织及污染物品处置与空气排放等问题不容忽视。
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
1、设计原则
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是典型的呼吸道传染病医院,其传染性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室内外环境要求严格,其规划选址与场地设计均必须严格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染链;
3)隔离易感人群;
4)满足医疗流程。
传染病医院建筑区域划分:
1)低危险区域(管理及生活区);
2)中等危险区域(普通门诊及病房);
3)高危险区域(感染门诊及病房);
4)极高危险区域(重症病房、手术室)。
传染病医院基本流程图
2、场地和总平面设计
应选择综合医院独立院区或现有院区内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平疫结合”区域承担疫时应急救治任务和平时医疗服务工作。
应合理进行平疫的功能分区,医患、人车、洁污等流线组织应清晰明确;
应充分考虑医院用地与周边建筑的物理空间及心理空间隔离,进行完整的绿化规划并设置20m以上的绿化隔离卫生间距;
主要建筑物应有良好朝向,建筑物间距应满足卫生、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等要求;
对排放的废水、废气、噪声、废弃物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3、建筑布局
为避免交叉感染,应为不同传染病种患者分设不同诊区,一般将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肝炎诊区分开。
住院部应根据收治的传染病种类分设不同病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呼吸道病区及其他非呼吸道病区。
建筑布局应结合流程设计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并应划分洁污人流、物流通道。
医疗废弃物暂存间、一般垃圾转运站以及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应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
目的:有效防止院感的发生,保护院区的室内外环境
火神山医院建筑布局效果图
三、“负压病房”与”负压隔离病房”
首次定义“负压病房”与“负压隔离病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把新冠肺炎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4类。
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收治的是普通型、重型、危重型3类患者,综合医院病患救治需要、医疗资源配备、运行经济性等各方面的要素,负压隔离病房及 ICU收治危重症及其他需要单独救治的患者, 负压病房则收治普通型和重型患者。
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和支气管镜等在操作时会导致病毒大量逸出,为减少医护人员感染机会,需要设置负压隔离病房,隔离重症、危重症患者。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原则上县级医院按照编制床位的2-5%,地级市医院按照编制床位的5-10%,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按10-15%(或不少于200张)设置重症监护病床。
“负压病房”与“负压隔离病房”通风空调“标准”
空气过滤器 GBT14295-2019【2020年5月1日】
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3554-2008 作废】
高效空气过滤器 【GBT13554-2020(2021年2月1日执行)】
“负压病房”与“负压隔离病房”平疫设计差异
平疫风量比在1:3~1:6之间;
新风系统全压差相差300~400Pa;
排风系统全压差相差超过600Pa(依据高效过滤器阻力)。
四、“平疫结合”空调冷热源系统
某“平疫结合”医院平时空调冷热负荷
某“平疫结合”医院疫时空调冷热负荷
平疫结合时,整个院区并非整体转换。
新风量增加引起空调冷、热负荷增加。
疫时投入使用面积减少(主要是医技用房),使得疫时空调冷负荷小于平时冷负荷。
空调冷源应按平时使用功能的需要配置。
新风量加大,疫时热负荷增加的幅度高于因使用面积减少的幅度,空调热源应按疫时热负荷设计(预留)。
疫时运行时,空调冷源有富裕,应注意高效节能运行。
五、“平疫结合”通风空调末端系统
1、设计的重点及原则
医疗建筑特别是传染病医院建筑区别于其它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隔离和防护。
所以对于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来说保证室内各功能区之间的压力关系正常,防止交叉感染是重中之重。
将预防“医-患”之间的感染放在首位,而预防“患-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则通过细化分区来实现。
设计的优先级首先是保“质”,就是气流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流动方向和压力梯度关系要完全正确;其次要保“量”,即不同污染等级房间的压差值要符合规范要求,均应不小于5Pa。
2、“平疫转换”通风模式
①水平分区单层立管系统
每层病房较少时适用性强。
可以满足“不垂直共用立管”的要求。
楼层多时,可另设排风管井。
水平管道占用空间,且与风机盘管新风管有冲突。
2、“平疫转换”通风模式
②垂直分区两层共用立管系统
基于疫时只考虑一种传染病。
火神山2号楼及小汤山医院均采用了2~3个楼层共用排风立管。
相邻楼层的4间病房共用一套排风立管(每两层为一个“防控单元”)。
卫生间排风立管数量与非平疫结合医院相同,管井略大。
适用于转换楼层少的病房楼。
排风量为3次/h(非呼吸道),6次/h(呼吸道)。
经济性较好,不占用额外层高。
3、兼顾“平疫”工况设备新风机组
共用初效与中效过滤段。
共用表冷段,低风速(疫时注意断面风速,避免带水)。
预留带亚高效过滤功能的疫时送风机段。
有条件,疫时送风机段可安装到位(亚高效过滤段做旁通),可大幅提高病房在过度季节的舒适性,降低运行费用。
兼顾“平疫”工况设备排风机组
排风机组“平疫”分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