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真正得到尊重

2018-04-03 15:5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陈敏学

“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 告提到了“工匠精神”。展示出来的“工匠精神”始终有着一股神秘而神圣的色彩,正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所看到的工匠们,他们与文物相遇相知,在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中,“择一事,终一生”。很多人说,这部纪录片诠释的是匠心。

但是,有多少人会愿意选择当一名普通的工人投入到一线劳动中?又有多少在一线的工人,愿意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践行“工匠精神”?

现实不容忽视,人口红利的丧失让许多代工厂开始往东南亚转移,中国制造业转型势在必行。“工匠精神”也非首次提出,早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 告中便已出现。从当年的“精益求精,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年的时间,“工匠精神”一再出现。但正如改革开放的 “深圳速度”尚且需40年的时间来诠释,“工匠精神”在劳动一线上的推广上困难重重,也尚待时日。

不仅仅是工人自身,社会环境的不支持也是“工匠精神”流于表面的症结所在。在赞美“工匠精神”的同时,却没有为“工匠精神”提供发展的环境。职业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一般较之二本更低,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大抵都不会愿意用一个达到二本院校录取分数线的分数 考职业院校。而这也和整个社会潜在的歧视分不开的。“挖掘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已是 友间口耳相传的烂梗,但这更是社会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没有社会的大环境作为土壤,“工匠精神”难以生根发芽。

可喜的是,我们对于“工匠精神”始终没有放弃,2018年的两会,政府的工作 告再次在各个行业中细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从政府“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到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对于“工匠精神”的赞美,或许能慢慢转变大家对于工人这一职业的看法,或许能对“工匠精神”有真正的尊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8年4月1日
下一篇 2018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