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工商业用户超过20万户的城市,假如户均1台电脑下班时间不关机,每年浪费的电能就将超过4000万千瓦时
一个商业综合体每天节约照明1小时,每月就能节约电能超过5000千瓦时;一所高校每个教室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每月就能节约电能3万多千瓦时
去年以来,全球能源紧缺备受关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新因素。
公共场所电力浪费屡见不鲜
——公共照明、装饰性灯光浪费明显。近年来,中部地区某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对古城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并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进行改造,一到夜晚道路两侧建筑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然而,冬季这个地区气温寒冷,进入旅游淡季,夜晚路面少有行人,这些灯光却照明如旧,有时甚至一夜长明。
在办公区域,“长明灯”“常亮屏”现象同样严重。一些办公楼白天或下班后都灯火通明,办公室在2楼也宁肯等电梯不愿走楼梯,办公设备不能做到随时关闭电源。
——老旧建筑电力损耗严重。一些医院、银行的办公地点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建筑中,这些建筑在设计之初没有条件考虑建筑电气节能问题,后期维护中又没有应用先进的节能材料与装置,也导致了大量电能的浪费。
张柯图 / 本刊
公共场所节能潜力巨大、推进缓慢
业内人士认为,节电意识弱、电力节能改造前期投入大、收益见效慢是公共场所电力浪费难以解决的原因。
公众对公共场所节电意识薄弱。国 安徽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刘柱认为,由于公共场所用电成本与个人关系不大,所以不少人存在用多用少与我无关的心理;部分人认为即使自己节约用电也没什么意义,别人同样会浪费用电。
据业内人士测算,一座工商业用户超过20万户的城市,假如户均1台电脑下班时间不关机,每年浪费的电能将超过4000万千瓦时。节能空间同样巨大:假如一个商业综合体每天节约照明1小时,每月就能节约电能超过5000千瓦时;假如一所高校每个教室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每月就能节约电能3万多千瓦时。
企事业单位缺乏用电管理意识。曾多次参与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工程师房佩杰表示,目前社会开始重视技术节能,但管理节能的巨大作用与潜力还没得到足够重视。他对32家公共机构进行的能源审计发现,八成以上采用了各类节能技术,但设置节能检测平台、制定并执行节能制度、开展节能年度考核的占比明显偏低。
老旧用电设备加剧用电损耗,改造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有业内人士说,用电设备长期运行会严重老化,使用高耗能设备与落后工艺设备,设备待机状态、空载运行都会造成电力损耗。但节能技术改造初期投资费用较高,回收期动辄需要八九年时间。近年来,一般工商业电价持续下调,电力浪费带来的“痛感”不强,这也是导致人们对此熟视无睹的原因之一。
推动电力节约势在必行
国 山西电科院环保研究所主管张振宇、国 长春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陈若飞等认为,目前公共场所的节电潜力较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电力节约:
首先,用好电力大数据,建立电力节约监测体系。依托技术驱动,支撑节能减排降碳落地实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全面建立能源电力消费、碳排放监测体系;依托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互联 +”智慧能源服务,探索电力消费新模式。建议选取一部分代表性强的公共场所,开展节能监测和改造,全面摸清其节电空间,推进节能管理,并以此优化行业标准。
其次,进一步推广节能改造,制定科学合理的用电策略。聚焦公共机构、医院等用能主体,大力推进电能替代,加快热泵等高效转换设备推广应用,注重余热回收等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及时淘汰能效低的公共电气设施,引用先进的科学节能技术和智能变频的电气设备,加强公共场所照明、空调等设施节能管理,加快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引入先进照明设备和智能化后勤机电设备。
同时,精准控制公共设施电力使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能源资源节约评价体系。科学考核个人、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推动加强用电用能管理,持续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加快完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综合运用需求响应、分时电价、差别电价等政策机制,引导社会合理用电、节约用能。
最后,完善社会治理,倡导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结合缺煤限电、有序用电等现实案例,积极开展节能教育,加大公共场所节电宣传,增强公众节约用能紧迫感,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面节能行动,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促进形成能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公共场所电力浪费的突出现象,要加强监督,及时遏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