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区自治管理噪声、适当增加自行车道、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7月22日,广州市政府 站公布了《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其中提到,“十四五”时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于等于88%,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小于等于27微克/立方米,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达到80%。
根据《规划》,展望2035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
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深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广州,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
建设四大美丽河湖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
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规划》提出加强车油路联合防控。加快低排放标准机动车更新淘汰。加大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力度。加快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巡游出租车、物流配送车、泥头车电动化,推进完善公交车电动化,同步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推广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泥头车。
广州将持续推进餐饮油烟高效治理。继续推广餐饮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倡导、鼓励各餐饮企业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开展废气净化设备升级改造。加强对餐饮企业巡查执法。推进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完善餐饮场所油烟监测信息平台。推进广州市高效稳定餐饮油烟净化系统系列标准发布实施。推广越秀区餐饮场所准入管理机制工作经验。
广州市环境战略分区图
在《规划》中,四大美丽河湖新格局呼之欲出。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创建。以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聚焦珠江、流溪河、增江和近岸海域沿岸,构建流溪河涵养区、三角洲河 区、东江干支流区、滨海湿地区四大美丽河湖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广州将以南沙湿地、海珠湿地、白云湿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以流溪河、增江为重点建设生物多样性双廊带,保护当地鱼类物种和水鸟栖息地。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构建溪—涌—河—江—海多层次,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的广州特色千里碧道格局,结合碧道建设拓展生态缓冲带建设,逐步恢复和扩大广州本地特色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种群规模。
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基本建成贯通全市的碧道骨干体系。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推进流溪河等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中心城区河涌生态整治,重建河涌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十四五”时期,广州将加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十四五”时期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8.65亿立方米以内。
推动交通隔声屏障建设,探索小区居民自治管理噪声模式
《规划》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舒适声环境和光环境需要为目标,完善噪声监管制度,强化噪声源头管控,加强各类噪声及光污染防治,营造健康宁静舒适的人居环境。
《规划》提出,研究制定广州市噪声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开展全市声环境功能区的评估、划分(调整)工作。
广州将推动城市道路声屏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有序推动交通隔声屏障建设。加强部门联动,有效化解“先有路,后有房”邻避问题。科学划定禁鸣区域、路段和时段,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和敏感时段采取限鸣、限行、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参数,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加强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执法,防止夜间噪声扰民。同时鼓励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参与声环境管理,探索小区居民自治管理噪声模式。
光污染方面,《规划》明确严格落实夜景照明和户外广告与招牌设置指引、规范要求,鼓励应用绿色照明技术,发展先进集中或远程照明控制系统,合理控制城市夜景照明、道路照明亮度和开启时间。
适当增加自行车道,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
《规划》提到要深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碳普惠制。推动绿色消费,支持绿色包装,践行禁塑令,鼓励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制品,倡导和推动旧衣物、旧玩具等物品的回收与重复利用。
深化粮食节约行动和“光盘行动”,鼓励理性点餐、不剩饭菜、剩后打包。鼓励绿色出行,优化“互联 +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公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在新、改、扩建道路中,适当增加自行车道,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探索基于湿热气候的超低能耗技术路径,全面提升民用建筑能效水平。
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大树
在构筑生态空间 络方面,《规划》提出要依托广州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建设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 络。加强重要生态片区的保护与建设,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保育工作。建设三级生态廊道,结合自然资源要素分布,构建联通山水、贯串城区、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 络。加强生态廊道的综合整治和建设工作,对“三旧”地区、市区重大发展平台项目应同步建设生态廊道,开展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等工作。提升六大生态节点,严格保护北部地区农林生态系统,保护中部地区白云山、帽峰山、海珠湿地等生态绿核。
具体而言,重要生态片区包括从化北部山地生态片区、花都北部山地生态片区、花都西部农林生态片区、增城北部山地生态片区、帽峰山生态片区、南沙北部农田生态片区和南沙滨海景观生态片区等。
广州市生态安全格局图
三级生态廊道分别是区域生态廊道是廊道 络的主骨架,包括流溪河森林公园—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沥水道等“三纵五横”八条廊道。组团生态廊道结合河涌水系、道路绿化带与城市公园设置建设,贯穿城市内部。社区生态廊道结合城市与社区绿道、道路绿化带、街头绿地等设置建设。
提升六大生态节点,包括白云山、海珠湿地、白云湿地、大夫山—滴水岩、黄山鲁和南沙湿地,要严格保护北部地区农林生态系统,保护中部地区白云山、帽峰山、海珠湿地等生态绿核。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绿化。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城市绿化理念,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绿化,加强绿化规划引领,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加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绿化项目的科学论证。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和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大树,促进原有绿化树种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谐共存。
推动南沙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高地,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广州市“一区三城”等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在低碳示范、生态环境治理、绿色贸易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推动南沙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高地。
围绕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广州将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各领域碳减排,推动碳排放达峰,深化低碳发展试点工作,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增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规划》提到广州将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加强达峰目标过程管理,细化分解达峰工作任务,落实低碳发展路线图,推动碳排放达峰。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制定实施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领域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火力发电、石化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鼓励大型企业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碳中和战略研究,明确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路径,推进碳中和示范建设。
未来,广州将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完善温室气体相关统计和核算工作基础,探索推动部门间数据互通互联。推广近零碳排放区首批示范工程项目经验,创建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园区,深化碳普惠制试点工作,积极扩展碳普惠涉及领域,开展碳普惠行为模式研究,鼓励申 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推动重点行业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发展。推动森林碳汇工程建设。探索开展低碳企业、产品认证和碳足迹评价。探索推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
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天然气推广使用,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构建多元化气源竞争格局,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广州将全力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快速发展,推进智能电 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力争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此外,广州还将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氢能作为化石燃料替代,推进广州开发区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在氢能应用方便,广州将加快推进出租车、 约车、泥头车、港区物流运输车等电动化或改用氢燃料电池。
【实习生】罗静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