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纯粹接触效应。
纯粹接触效应
它表明某一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次数越频繁(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该刺激的机会越多),个体对该刺激将越喜欢。
看到这个理论后让我终于对很多平时的很多事情有了理论的解释,这也是为什么重复性广告有作用而且作用很大,当我们去超市的时候这种作用尤为突出,你会选择购买你听过的广告对应的商品。感觉本质原因还是人本能的的一种追求安全感,不熟悉的东西太多不确定性,需要经过复杂的判断分析的过程,大脑的保护机制就会起作用。但是吧我想重复接触,也是有前提,前提是在你没有接触该事物之前这个效应才有效,而你一旦熟悉的后,再反复的被该事物刺激肯定会适得其反,这点所有的东西都一样,过犹不及。就连长时间看同一个美女也会视觉疲劳还有什么不是呢。用在学习上,我觉得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接触新事物,这样才能延缓半衰期。在生活上,每天过的都充实都不一样才会更有激情。
还是想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有了理论支持后,做事才会更有信心。这个例子给我的感觉是我心里面更有底子了,这种底子是一种好像突然有了归属感一样。而且我再次深切感觉到对于陌生的东西,想要记住他第一步是给他取一个名字。太重要了。
二、关于关注度的一点想法
关注度一
缺少关注就像很细小的波纹一样,很快就会恢复平静。
前面几天讲了好几次关于缺乏关注的方面,的确越是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我们忽视,然后我们越会不在乎,希阿荣博堪布说过
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即不简单也不寻常”
至理名言最有用道理往往也都是简单至极的,可是因为缺乏重视,总是要经历了过无数次,踩了无数坑,才会理解的贴切,才会真正的重视。对人也一样缺乏关注会让你们越来越形同陌路。看看你好友里面有多少1年2年甚至好几年没联系的人。
对于过分在乎,再对别人的时候过分关注会让你失去爱情,没了友情,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同样会让你太过自我,自我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事情过分关注就像心里的一块巨石,而这个石头对你生活的作用影响也是巨大的,扛着石头生活样。
我自己想到了关于爱情这一方面,对于爱,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要求也是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只要不讨厌就可以;有的人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认为有感觉的才是自己真正想找的爱情;还有些人认为有钱,条件好爱情总是可以培养的。最初我是一直是属于第二类“感觉”的,后来经历几次相亲,之后看到一些文章,逐渐的认为“感觉”这东西是很不靠谱的,经常自己会骗自己的(可以参照关于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的那篇),我现在对“感觉”的理解是赋予对方“特殊的意义”就会有感觉,只有你认为对方是你想要的,是不同的感觉会越来越强。
相亲因为没有了解,所以首先都是根据你在乎的对方的硬性条件来判断的,比如说长得漂亮,比如说工资、房、车,比如说已有的各种成就等等,这些条件是你排除很多人的第一个依据,所以根本就没有性格方面的可言。上一次相亲对方上海当音乐老师,因为自己刚开始对老师,以及艺术就很有好感,然后后面聊天还行,于是每天的不断强化“对方很好”的这种观念,使得我也过分的关注对方,如果说爱情中一个人是理性的另一个人完全的没有了自我,这个还是爱情吗?我觉得我一直爱上了她,可是呢,她的理性告诉她不是的,我很普通,因为在和她交谈过程中我是没有自我,而这种没有自我反而变成了我的缺点,比如说太过幼稚(爱情中是没有智商的,在理性人面前就是幼稚),比如说对方觉得你把她当成垃圾桶来不停的倾诉(可是你是想找话题跟她聊天,因为不聊天你总觉得缺了啥)自然肯定算不上是爱情了,当然也不可能走的长。而后面我对一些人缺乏关注,比如有个我自从加了好友聊了两句后就再也没聊过天,自然而然像擦肩而过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因为没有关注,错过了蛮多人,不光是相亲,包括好友。后来想想有的走到一起可能性很大的。所以现在的我对爱情的理解是,不讨厌,聊得来(有共同点),感觉就是赋予对方特殊的意义。
关注度二
时间管理方面,我们说过分关注和缺少关注到头来都会反过来控制你。
在时间管理的四象限中做事的顺序如图所示
图片来自 络
但是很多重要紧急的事情不是从事情一开始就紧急的,更多的是我们让它变的紧急,当前不紧急的事情,因为不急所以我们不重视,最终导致事情变化成为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有时我也很想做重要而且紧急的事,因为我的效率在做这种事的时候是最高的。的确重要且紧急的事会让我们极力的关注它,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他身上,但但是这是有代价了,它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养成透支的坏习惯,到最后做的全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不断的还以前欠下的债,逼得你自己踹不过气。就像信用卡一旦透支,后面就很难再恢复元气,回归正常,在不紧急的时候我们要重视他,比如多做锻炼身体,不断学习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尽量减少因为紧急的事导致停掉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的情况发生,很多事一旦停下来,就很难再坚持,所以尽量减少习惯的间断。很多事情跟水一样,你的关注度就相当于石头的质量大小,越关注水花反应的越大,事情解决的可能性也越大,当然石头重量太大了,水也会漫上来淹没你。站在水的角度对石头的反应也不能过度,对石头适度的反应水很快就能恢复平静,但是假若我们反应很大水花不停的动无法平静,就不是水花了;若是没有任何反应也是不正常的。
提点建议学会平时留点空闲的时间,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提出了著名的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如:放假之前,总是相信自己能够在假期做很多事,甚至比在学校做的还要多。
平时更要有留足空闲的观念。给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准备,在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最好是具体化,具体到做这事的细节,比如之前我指定学习计划就是比如一本书500页 ,20天看完,然后就划线每天25页,这样其实我一直在做重要的事情且紧急的事情,可是这种紧急经常大脑不认为这是紧急的。所以一旦有一天没完成,后面肯定很惨淡,有第一天就有第二天,结果就是前面完成的还可以,后面呢,全是?。所以在任务具体化的情况下留足空闲的时间,我把它叫偷懒时间。人都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的,所以制定计划的时候留点喘气的时间。很多事都这样,包括理财,你学会留点空闲。
另外一点
由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假如从远期视角下的未来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从长远来看,人们更考虑的是目标价值和意义,而从短期来看,人们会找各种捷径,各种更容易达到目的方法,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作弊,
例如一位大学生,在学习《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时,就会提醒自己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这些环节,同时还要主动和老师沟通,甚至去摸清授课老师的脾气和喜好。而这些具体努力最终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个好分数,但是从长期视角来审视的话,拿高分对他来说,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三、七月与安生
可能有剧透,我发到简书上了,原文链接
http://www.jianshu.com/p/17ca87cc2d2e
或简书搜索BrandonYum
一、电影的一点总结
七月与安生,电影讲的都是我们向往的所有情节,在男朋友和闺蜜间,安生选择了闺蜜,而七月选择了男朋友,没有留安生,安生过着四处飘荡的生活,在漂泊中安生学会了我们普通人都很鄙视的生活方式,可以跟别人拼酒来赚饭钱,可以跟每个人乞讨式的每人要5毛钱来买一碗桶面,也可以做别人的小三各种坏女孩行为。
七月则是和大多数我们一样,读大学毕业做稳定工作,然后每天平平谈谈,过到自己都开始讨厌这种生活。七月想跟安生一样漂泊,而安生想回到七月身边,想过安稳的生活。于是安生选择了在男朋友家明走的时候回到了七月身边,
在两个人去上海玩的时候,安生手中没钱就带七月住50一天的小旅馆,七月看了后带安生去了希尔顿酒店住,那是安生睡过的最舒服的床;两人去吃饭的时候,七月付的房钱,所以安生想付了饭钱,但是手上没有,于是跟老板说帮他卖10瓶红酒,送一瓶给她。安生一口气喝了一瓶红酒然后顺利卖出去10瓶,点餐的时候,七月要点烤龙虾,安生要点沙拉,安生说在这种地方吃烤龙虾就是挨宰,两人因为经历不同导致观念不同并且因为这个不同为导火索大吵了一架,七月让安生不要跟她算的那么清楚,安生说这些年她比谁的算的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都很清楚。所以安生不想欠七月的,她在七月回酒店后他跟别人拼酒赚回了自己的住宿费,放在了酒店桌上,然后一个人走了。七年后偶然的机会,因为安生的男朋友出车祸,被他老婆赶出来了,刚好遇到了家明就去了家明住的地方,七月跟家明聊天感觉有异常突然就去了家明北京住的地方,刚好看到家明带着喝醉了的安生回家明,再后来七月和家明在结婚前一夜七月把自己最美好给了家明,七月让家明逃婚,她不想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过一生。再后来七月变成了安生过着漂泊日子,而安生变成了七月过着稳定的生活。
剧透太多,后面关键内容不说了。直接进入我看到了什么。
二、我看到了什么
关于评判一个人,我们总是以好孩子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或者是断章取义的给某个人贴标签,对安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就说明了一切,上海的那段放在平时肯定和七月一样,甚至许多人都是带有鄙视安生的心情然后来显摆自己。弹幕就是最好的说明。可是了解了整个安生后我觉得她太好了,无论什么时候在男朋友和闺蜜面前她都会选择闺蜜,让闺蜜过本该她拥有的生活,还有喜欢她的不欠人人情,喜欢她的不羁的性格,喜欢她的生活方式。评判一个人先了解他,等你真正了解了后才有发言权,你不是他而且你和很多人环境生活都不相同所以不要轻易给某个人贴标签,去评判某个人。
至于家明到底爱谁,我也说不清,如果家明爱的是安生,两次机会他都没有选择安生,而是选择了代表我们平时正常的生活的七月,我感觉他只是心中的野性向往跟安生一样,过疯狂的生活。可是在和七月结婚的时候他还是逃婚了,这我就不明白了,我只能用很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他厌倦了,厌倦了和七月一起的多年时光,或者是七月说的只跟一个女孩交往的不甘心。
我感觉七月和安生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的两面,向往着放荡不拘,却总是追求着拥有安全感的安稳生活。27岁一个临界点,那句再不疯狂狂我们就老了,疯狂到27岁选择稳定,这种生活难道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吗。
三、题外话:
很明显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所以说说关于故事的一点东西.人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故事的作用,因为故事智人从所有人类中脱颖而出,因为故事才有了国家,宗教,群体。
故事的定义
故事应该讲述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某个人,
这个人正在力图实现某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给他带来的变化。
所以故事的核心是变化
故事的四个要素
1.情节,就是发生的事。2.人。3.目标。4.她和她将如何发生变化。
好的故事都有一个转折点,在那个节点,明白什么道理。所以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道德前提。故事永远都是通过故事本身的表面的目标来说明主旨道理的内在目标。
开场的时候要让观众喜欢主角最好,主人公越早出现越好,给主人公小缺陷,人无完人,小缺陷才能有共鸣,也是马云之所以能够让很多人共鸣的原因。 学会展示,而不是独白,道理不是说出来的是表现展示出来的,说出来的道理是下下策,思考的过程留给观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