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麓层峦叠翠,石羊河畔碧波荡漾,荒漠沙坡绿意浓浓,绿地园林美丽宜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放眼武威大地,天蓝、水清、山绿,这是武威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蕴涵美丽,蓝天洋溢幸福。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大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之路。
八步沙精神 敢把沙漠变绿洲
武威市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也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内陆河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境内有祁连山、连古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24.9%,森林覆盖率19.01%。石羊河建设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长期以来,武威市先后涌现出了治沙英雄石述柱、王银吉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先进典型。2019年11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全省首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11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荣获环保领域最高奖项“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形成了全社会人人关心、共享共治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于2019年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22个先进群体之一,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现实典型。
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干部王俊说:“近年来,武威市聚力攻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水环境质量全面提质,水质优良率100%,石羊河创建为全国示范河湖、美丽河湖;2021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考评、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状况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现了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空气常新 市民都愿意出门健身了
“环境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市民健康和城市形象。从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督查检查,到加大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力度,再到强化燃煤污染防治、加大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我市重拳出击,铁腕治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王俊说。
生态好、环境美不仅是群众的直观感受,更是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年,武威市民党治鹏在茶前饭后总是要去海藏公园健身,没事的时候还经常骑车在市区遛几圈。“城市环境好了,空气清新了,心里就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党治鹏说。
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有恒表示,武威市实行重大项目“三性”论证,坚决杜绝引进带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冒黑烟”的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紧盯“双碳”目标,大力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着力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由2019年的90.74%上升到2021年的93.08%。”这是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给出的武威生态环境满意度统计情况。武威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入脑入心,实现了思想观念之变、体制机制之变、产业经济之变。
“《武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武威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积极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新武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有恒说。
碧水常流 城市生态空间更加富足
走在海藏公园的木栈道上,微风拂过,花香扑鼻;百鸟啁啾,水草摇曳,景色美不胜收。至今,很多人还记得这里原来的样子:垃圾成堆、污水满地。
海藏公园的变化,只是武威生态环境转变的一个缩影。
该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计划投资11.5亿元,规划面积1350亩。目前,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水坝、景观桥等单体建筑27个,水域面积266亩,公厕12座;完成道路硬化铺砖8.4万平方米,湖底防渗工程10.87万平方米;安装各类灯具1325盏;敷设绿化用水管 、电缆等管线70.4公里;种植各类乔、灌、花卉98种286万株,绿化面积达857亩;建成大小停车场7个,修建大小广场11个,可供游客运动健身、娱乐休闲、小憩观赏。
近年来,武威市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重点镇以上污水处理厂问题排查整治、全市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凉州区供排水集团公司污水处理厂问题诊断及整改优化等水环境保护联合专项检查,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编制完成《武威市“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谋划水污染防治项目。开展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落实补偿资金558万元,组织天祝县与凉州区、古浪县签订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与兰州市、青海省海东市签订黄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专项合作协议,推动建立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
土壤常净 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相对于水和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更为隐蔽、更难治理。近年来,武威市抓源头防控综合治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凉州区31个省控土壤监测点位、4个县区4家污水处理厂周边土壤全部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全市土壤环境总体良好稳定。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50个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复核,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和第一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93项问题已全部整改。
2021年武威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由2020年的33家增加到37家,督促指导企业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及隐患排查;对全市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再排查”,全市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2家,无涉镉金属企业;对凉州城区、三县县城及武威、黄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周边土壤采样监测监控,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严防土壤污染;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6个行政村整治任务,对标开展38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环境综合整治;2021年共转移处置危险废物4800.57吨、医疗废物1001.01吨。统筹疫情防控,医疗废物全部规范收集转运处置,组织开展废旧塑料加工及塑料制品加工企业执法检查43家(次)。
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武威市制定印发《武威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武威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试行)》,建立了全市“1+5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从布局上降低环境风险,全市生态环境监管服务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河湖荡起的涟漪映照着蓝天,鸟儿飞过沙漠与游人并肩赏景,夜深时星空浩瀚辽阔无垠。如今,行走在丝路重镇武威,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为全市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