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特点与不足
(一)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具有分布分散、格式复杂、预处理专业性强等特点,数据质量仍然是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质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环境审计的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分布分散。资源环境审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所需的数据也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中。如审计部门在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利工程绩效情况审计时,为全面掌握相关情况及存在问题,纳入涉及水资源管理的12个单位部门,包括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水利、财政、税务、生态环境、建设等部门;在进行草地资源审计时,采集了林业和草原、财政、发改、统计、气象、测绘、规划等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二是格式复杂。与其他类型审计工作所需数据相比,资源环境审计数据类型既包括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方面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矢量数据和卫星遥感影像等栅格数据,以及各种审批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而同一类数据还会有多种格式,如矢量数据的格式有gdb格式、shp格式、hdf格式、dwg格式、txt格式等,这些矢量数据和图片数据的处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三是数据预处理专业性强。资源环境审计中,多部门数据之间暗藏着很多重要的审计线索。由于各部门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不一致,对这些多部门数据进行分析,需要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格式转换和坐标转换,这些操作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不同图层进行叠加分析时,需确保图层处于同一坐标系下,否则需要利用相关参数进行坐标转换。在格式转换方面,如位置坐标是用txt格式存储的经纬度坐标,在使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时,则需将其转换为ArcGIS软件支持的gdb或shp格式。
资源环境数据质量是影响数据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数据确权方面,因自然资源涉及部门较多,有些数据确权不明确,存在数据打架问题,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数据标准方面,水、土、林、矿等数据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不同信息系统的行业标准不一样,导致数据呈现碎片化特点,数据结构、数据编码、数据格式、数据精度、数据更新时间等未统一,一方面大幅增加了数据标准化工作量,对审计人员数据格式转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数据分析精度不高,甚至无法为审计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共享方面,有些基层审计机关尚存在数据获取难、与上级单位数据共享渠道不够通畅的问题。如测绘类数据在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仅在省级设立测绘部门,市县级没有地方测绘机构,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本级往往难以获得测绘类数据。因此,应在确保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数据共享与资源统筹。
(二)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呈现多元化、结合性特点,但数据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审计思路有待更加聚焦资源环境审计主责主业
技术多元化方面,资源环境审计应用的技术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关联分析技术、FME数据预处理技术、百度地图地址解析技术、高德POI定位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多种技术类型。具体来看,由于资源环境审计数据较多涉及地理信息数据,所以地理信息技术是该领域的主要分析技术,包括位置撒点分析、图层比对分析、历史图像回溯等,审计领域涉及国土、矿产、草地、林地、水资源等多个行业。关联分析技术主要用于跨部门、跨行业间的结构化数据分析,如水资源审计中,利用关联分析核对相关费用的征缴、相关数据的真实性校验等。此外,FME技术、百度地图地址解析技术、高德POI技术、谷歌地图软件等技术可应用于数据批量预处理、地址数据转换、影像数据获取等。
技术结合性体现为多种技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结合使用。如在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图层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全展仪获取相关数据;为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为核实数据分析结果,考虑到工作量及野外实地核查环境复杂等因素,结合奥维地图、无人机等技术进行实时拍照核查取证;为提高数据分析深度,将分析结果与数据库连接,与结构化数据进一步进行关联分析等。
数据分析技术的多元化、结合性展现了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工作的进展,但在深化技术方法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技术结合方面,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应用,但为提高发现疑点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减少现场核实难度、增加各类数据间相互印证力度,多种技术的结合使用仍需继续加强。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引擎接口与关系数据库建立连接通道,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结果与其他结构化业务数据间的关联分析,继续加强其他辅助工具手段的应用,以应对外业核实中路况差、难深入等问题。模型开发方面,虽然多年的审计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审计思路,但总结提炼审计事项清单,总结成熟的审计思路,开发可通用的数据分析模型,推广成熟经验,为资源环境审计持续高效开展提供可直接引用的思路及工具等工作还存在不足。借助外力方面,对于有些涉密性较高的数据不宜采集、数据坐标转换专业性水平要求较高的问题,各审计机关应有效借助专业力量和行业部门的管理优势,在建立完善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人员能力方面,审计人员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保专业知识与政策的掌握、对地理信息数据理解、格式转换、对地理信息等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等均有待提高。
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机制的建议
图 1 资源环境数据审计体系
(一)建立资源环境审计数据质量优化机制
资源环境审计数据质量优化机制的建立,以全面、轻量、标准、共享为原则,以摸清数据底数、系统总结思路、制定数据清单为实现路径。
全面是数据面上的要求,体现为所采集的数据应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各业务领域数据分析思路的需要,应覆盖资源环境审计所需的各类数据类型。轻量是数据量上的要求,体现为数据采集应立足资源环境审计主责主业,按需采集,避免产生数据噪声、形成僵尸数据。标准是数据格式及字段结构上的要求,体现为数据采集工作应标准先行,统一制定需要进行关联分析的各类数据的数据格式、数据字段标准,将数据标准化工作由采集后、分析前的预处理阶段前置到采集前的阶段。共享是数据使用权限的要求,体现为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数据访问权限设置、完善数据共享渠道、加强资源统筹使用等方式,尽可能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高数据价值。
(二)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分析思路固化机制
资源环境审计分析思路固化机制主要是通过总结技术方法应用情况,不断加强对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提高审计人员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及时将成熟的数据分析思路整理成指南或开发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模型,并将经验做法进行推广等,其建立要考虑技术、人才、思路、制度等各方面因素。
技术方面,建立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应用联合攻坚机制。成立由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前沿技术跟踪团队,借助资源环境相关部门专业力量,选择一批有创新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重点技术,进行审计业务与技术结合应用的攻关,加快和提升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应用的速度和质量。人才方面,加大培训与交流力度。以 络培训、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数据分析思路、案例分享等培训与交流研讨,并开发关于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全流程业务培训课程,加大审计人员与资源环境主管部门的交流与专业学习。思路方面,定期进行资源环境 数据审计经验总结与思路创新,研究选定成熟的数据分析思路。按审计事项、所需数据、分析思路、相关问题、核实建议等整理成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分析指南,并由专业人士、审计人员、领域专家联合参与开发成可调用式模块。制度方面,应注重加强经验推广。思路整理或固化不是最终目的,应建立经验推广工作机制,及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最佳实践及模型向审计机关推广共享。
(三)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方式平台化机制
在建立数据质量优化机制和审计分析思路固化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方式平台化机制,对于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统一采集与管理、思路集中汇集与共享、工作协同与配合、成果及时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