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广州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同时纳入《广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和《广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度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事项目录》。广州市环保局介绍,有了这样的“电子噪声地图”有利于声音环境的改善。(7月3日《南方都市 》)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声环境功能区划”过于专业,不好理解,而“电子噪声地图”则相对形象,通俗易懂。所谓“电子噪声地图”,其实就是将各种噪声污染分门别类,并依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噪音,制定不同的声贝标准,用先进的监控设备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可以说,“电子噪声地图”是噪声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将为声环境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噪声污染不可小觑。据 道,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曾指出,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如长期受噪声干扰,就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头晕、视觉疲劳等症状。由此,虽然不像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那样直观可见,噪声污染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相关部门不能把噪音污染不当回事,而应综合施策,多方合力,全面围剿噪声污染。如今,广州在此方面走在前列,“电子噪声地图”的绘制无疑将助力噪声污染治理,值得社会期待。
当然,“电子噪声地图”究竟能在治理噪声污染方面发挥多大作用,关键还在看在具体工作中如何运用。根据以往经验教训,噪声污染之所以难以打击,主要在于其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导致很难取证,且处理之后容易反弹。加之实践中执法队伍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处理噪声污染时往往疲于奔命,前脚刚走,就又接到同一地点的噪声投诉。还有工商、城管、环保、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以致于“多龙治水”,导致噪声污染的违法成本很低,不足以引起人们重视。
有鉴于此,治理噪声污染不能仅仅依靠一张“电子噪声地图”,而要在此基础上,强化运用,落实责任。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声环境质量的监测,实现对声环境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声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其次,要严格事前审批。对于如商铺、歌厅、工地等项目,应做好环评审批,防止噪声污染技术、设施不达标的,禁止开工建设、禁止生产经营,实现源头治理。第三,各个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互动,并实行首问负责制,即接到投诉举 的部门不得推诿扯皮,确实无执法权限的,应自行联系有执法权的部门,不得将皮球踢给投诉人。最后,要改变目前噪声污染治理难的现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是关键。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应对照“电子噪声地图”,加强日常监管,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提高噪声污染制造者的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不敢任性。只有以“电子噪声地图”为遵循,形成治噪合力,才能确保人们有安静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