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数以万计的游客、市民都会来到昆明海埂大坝,与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相会。而长期观鸥的市民或许会发现,海埂大坝(处于滇池水域范围内)水质最近几年有了明显提升。
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湖泊,滇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水质急剧恶化,一度成为劣Ⅴ类水。
但是从2016年开始,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上升为Ⅴ类,首摘“劣Ⅴ类”帽子;2017年继续保持在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在Ⅳ类,达到国家和省的考核要求。
滇池流域探索“全民”当河长
“30多年前,每年夏天我都会从市区骑车10公里,到海埂公园游几次泳,那时候水蓝,岸边的树绿。”60岁的昆明市民王志毅经常回忆那段美好时光。
令王志毅遗憾的是,当红嘴鸥把滇池视为栖息地后,滇池的水质是越来越差。“站在水边喂海鸥,水绿油油的,还散发着恶臭。”
经过长期治理,2016年滇池的水质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全湖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滇池治污攻坚战进入新阶段,这就需要治污管理体系要有新突破。
如今昆明全面深化河长制,在体系上形成市、县、乡、村、村小组“四级河长五级治理”。
36位市级河长、349位县级河长对责任河道及区域进行巡查,河长制督察组逐步对各地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督察调研:这些河长常年巡逻,为滇池流域水质提升做出了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昆明还组建了比“四级河长”更为庞大的“民间河长”队伍,即探索“全民”河长制。
2019年1月,昆明100个“市民河长”团队上岗,它们实行“三年一聘、一年一考”,每年按照等次进行考核及表彰奖励,并启用退出及储备补充机制。最终昆明将由此逐步建立“滇池卫士”志愿服务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我有朋友加入了‘市民河长’团队,他们的团队刚获得市委市政府奖励,他逢人都会介绍如何保护滇池,我也从中学习到一些经验。”喝着滇池水长大的王志毅,也希望能为家乡做点共享。
滇池提质为四种本地鱼铺设“回归路”
红嘴鸥把滇池作为它们的栖身之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阔的水域能为它们提供很多食材。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昆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围湖造田,滇池水生环境遭到破坏,水质逐渐恶化,加之外来物种引入、过度捕捞等因素,滇池银白鱼等本地鱼种群几近消失。
“2018年,我参加了‘放鱼滇池’活动,除了以往活动中放流的鲢鱼、鳙鱼外,还尝鲜体验放流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两种滇池本地鱼。”昆明市民张永杰坦言,很高兴能遇到放流本地鱼。
对于向滇池投放本地鱼行为,昆明市政府认为在滇池众多保护和治理措施中,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维护滇池水生态平衡,削减滇池内源污染,是保护治理滇池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恢复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
本地鱼重新在滇池水域存活,则进一步证明滇池水质在日益好转。 2019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仍保持Ⅳ类,达到国家和省的考核要求,为此当地2019年底还向滇池投放了滇池银白鱼。截止目前,已有四种本地鱼进入滇池水域。
近期,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举行2020年第一次河湖长会,指出近年来,为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该区投入资金2332万元,完成了青苔河、体训基地周边、金柳河民族村等5个节点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
最为关键的是,因为今年是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最后一年,滇池度假区管理机构将继续完善深化河长责任制、“河道三包”责任制,弄清每条水质未达标河道污染源的基本情况,采取“一河一策”的方式,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治理方案、整治措施,倒排时间和工作计划,做到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河道综合整治任务。
另外当地会全面做好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重点关注城中村、开发待建(在建)项目低洼点坑塘、拆迁工地低洼点坑塘的排查,强化河道日常保洁,严禁出现新增黑臭水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