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噪声

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近几年随着城市的逐步扩大,影响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和休息等的一些噪声污染尤显明显,可以说噪声无处不在。

工业噪声来自生产过程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产生的声音。此类噪声一般可达80~120dB(A),甚至更高。这类噪声影响虽然没有交通运输影响广泛,但局部地区的污染却比交通运输严重得多。厂区附近居民深受其害,特别是市区内一些与居民只有一墙之隔的街道工厂,振动与噪声使居民不能忍受,常成为居民投诉的焦点。

建筑噪声主要来自于建筑工地的施工噪声,因此噪声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经常变换。由于施工机械多是露天作业,四周无遮挡,部分机械需要经常移动,起吊和安装工作需要高空作业,所以建筑施工中的某些噪声具有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等特点,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烦恼。

社会噪声即指街道和社区内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包括餐饮娱乐噪声、户外中小学生及商业设施人群的喧哗声、沿街流动宣传与叫卖等,还有就是一些社区娱乐广场及婚庆、节日的烟花燃放所产生的噪声对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社会噪声一般对人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会不同程度干扰人们谈话、工作、学习和休息,使人心烦意乱。

另外还有室内噪声,室内噪声是由人们自己在室内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生活噪声,以及住宅楼内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住户生活噪声的相互干扰。户内噪声大多能自己控制,邻居之间的噪声影响则需要在住宅建筑的材料与构造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噪声的危害

噪声的最主要危害就是引起人的听力损失。世界卫生组织 告显示,全球听力损失患者人数高达3.6亿,占比人口的5%。而且听力损失的人群中,年龄小于65周岁的占比65%,呈现出年轻化。听力损失不是突然而至,现实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可能性,一个人会突然发生听不见的情况。在听力最终损失前往往有很多先兆,例如头晕、耳鸣等,症状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容易被忽视,后来慢慢频率越来越高。通常,在首次出现听力损失问题5-7年后,人们才开始寻求听力解决方案。只是,有时候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此时的听力损失已完成了质变,不可逆了。

听和说的作用相辅相成,当听觉出现问题,认知困难也会随之而来。有证据显示,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的人,在交流中也会存在25–40%的言语信息理解困难。对于那些未听到的声音,大脑甚至会主动选择性遗忘,从也就说从此你再也不会听见这个声音了。痴呆是认知能力下降的一种终极表现,听力损失和认知能力的关系有点复杂,无论谁影响了谁,还是共同被某种未知影响力作用,总之逃脱不了一损俱损的命运。

10%患者可治疗

听力损失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是感音性神经耳聋患者,这部分人可以通过治疗干预和佩戴辅助设备等,给予听力补偿;另外还有大约10%的人属于物理性病变,如鼓膜损伤、听小骨骨裂等,这部分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治愈上儿童更有优势。

常规预防

供稿:北京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 林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13日
下一篇 2017年10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