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张纯净的白纸,随着后天的生活环境,变成了五彩缤纷的模样,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或者看故事书时,总是会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英雄”和“汉奸”,于是我们总渴望长大后让自己成为那个“英雄”或者“好人”,但是长大后,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很难分清楚谁是“好人”谁是“英雄”,特别是当你心里的那个“好人”或“英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起这句俗语:“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千年”。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好人真的很难做,在 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好人成佛,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
灰度思维看世界,干干净净做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很多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的善与恶也没有准确的标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心理感受而已,当然了,触犯法律的事情除外。所以我们要想过得幸福,首先要学会运用灰度思维,凡事不要太较真,用自己的衡量标准看待别人和物时要宽容,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自己严格体现的是高度,对别人宽容体现的是大度。
为人处世的精髓,其实也就是在于对尺度的把握。
任正非曾说:允许异见,就是战略储备。那些满脑子条条框框的人,以及心中装满了是非对错的人,往往都是情绪/规则或偏见的奴隶,因为他们总是被自己的情绪牵动,总是被外界规则所束缚,或以自己的固有偏见下结论,自我封闭。这一点,深以为然,也深有感触。
灰度哲学就是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要求不能太苛刻,对眼皮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结果符合法律,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适度放开。
上看到一句话:人生的本质也就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学会平衡局面,才是处事高手。
还记得上学时期,老师处理同学打架的事情吗?但凡是正直的老师,都不会单独批评其中一个同学,而是两个一起批评,然后还会教导两个同学,好好反省,互相道歉,互相承认错误,并且两个都要写检查。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菜根谭》中说: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以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的,以致暴客之弯弓。
意思是,清廉是用来警戒那些有贪婪之心的人的,我果真不贪婪,又何必标榜一个清廉的名声,结果招来贪婪之人的愤恨斜视;谦让是用来警戒那些有争夺之心的人,我果真不争夺,又何必树立一个谦让的靶子,结果招致残暴之人弯弓射击。
自古以来,君子都受到廉洁谦让的教导,但是现实社会非常复杂,有贤者自然就有贪婪残暴者,而那些贪婪残暴之人,最讨厌周围有谦让清廉的贤者,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清除身边的贤人君子,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所以为人处世把握尺度,不仅是智慧,更是自保。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做到不贪不争,就没必要对贪婪之人嗤之以鼻。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家训》告诫子孙说:人脚踩踏的地方,面积不过数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摔下山崖;从碗口粗的桥上走过,往往掉到河中淹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脚的旁边没有余地的缘故。君子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致洁之行,物或质疑”就是因为这类言论和行为已经好到极点,没有留下余地。他说要“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说话办事都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不要距离大众的庸常标准太远,这样才能取信于人,保全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还有《易经》中的阴阳太极图,虽然黑白分明,但阴中有阳(黑鱼中有白眼),阳中有阴(白鱼中有黑眼),所以说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棱角分明、非黑即白,而是圆润的、混沌的,万事万物也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互相转化的,这也许就是圣人讲的灰度吧。
所以谨以此篇送给我自己,往后余生难得糊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灰度的思维看待世界,干干净净的过自己的人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