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做一个精明的决策者

高考完填志愿,身边总会充斥着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有的人说专业很重要,有的人说学校很重要,还有很多人地区更重要啊。那么到底要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专业,或者是是地区呢?亲朋好友给出来的友善意见让学子们在选择学校时时陷入了困惑?到底选择什么才是对的?

信息越多就越没有办法做出理性的选择,甚至最后匆忙做了一个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明明大家都想着让孩子变得更好,最后怎么会导致这样的可怕的结果?针对这种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以及他的同伴们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后发现,噪声很可能是影响我们做出错误决定的主要因素。

在介绍噪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之前,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三位知名的学者。

右起:丹尼尔·卡尼曼,卡斯·R.桑斯坦,奥利维耶·西博尼

丹尼尔·卡内曼是一个以色列人,在2002年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Vernon L. Smith分享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的研究方向是将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了在不确定状况下的,我们会如何制定决策。他最出名的作品是《思考,快与慢》。

奥利维耶·西博尼,他曾在全球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资深合伙人长达25年之久。对于策略、决策、问题解决等领域,西博尼一直有着独特的见解。

卡斯·R.桑斯坦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行为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项目创始人兼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制定方面,是精通政策制定的泰斗级人物。

偏差和噪声是导致错误决定的主要因素

第一、诊断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通过参考真实值来判断偏差,在做预测性判断时,如果误差主要偏向一个方向,那么偏差就出现了。

第二、替代偏差,这个偏差中的核心为:回答一个难题的启发式是去寻找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用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会导致源于可见性心理建设的误差。通俗地说,我们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了,但是我们在转换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改变了问题原来的意思,在答案中自然会有很多的影响。

第三、结论偏差,这个偏差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可能倾向于什么样的结论,然后为了让结论成为现实而找了很多证据作为支撑。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所谓的偏差是思维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它是一种平均的共有的偏差,而误差则是在这些系统性误差之外的变异。卡尼曼认为:“噪声就像地下室漏水,它之所以能被容忍,不是人们认为它是可接受的,而是因为它一直未被发现。”当我们开始注意“噪声”时,怎么正确地对待噪音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做一个卓越的判断者。在商场和战场中,好的判断者往往经验丰富而且充满智慧,而且有着兼容并蓄的心胸,他们能成长为行业大佬,他们也能接受不同的建议和意见,而且这些人还会有非常高的智力水平,刚开始看到这个结论时,内心非常排斥,毕竟这就将人三六九等分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全球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精英手上,这些精英们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过人的才能,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让人信任的能力。

做好干预(事后与事前消除偏差)。家里闹钟的时间总会延迟5分钟响起来,如果不管不顾,这5分钟的偏差就会一直存在,如果你知道有偏差后立刻调整,这个就是事后调整偏差,如果你在开始使用闹钟时就调整了你的闹钟,这个就是事前调整。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做法,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做好这样的准备,所以让自己陷入了月光族的困境当中。

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卡尼曼关于噪声的研究从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要如何规避噪声,这就像我们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14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