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池老照片流出,再现昆明母亲湖污染史

滇池,昆明母亲湖,高原明珠。

诗人于坚曾写过一首《哀滇池》,表达对滇池污染的痛心。

昆明人对滇池的情感是复杂的,这里曾是昆明人夏天最大的快乐,是老昆明心中最美的景色,而后却不得不面对它水呈油漆绿、恶臭难耐的样子。

最近,偶然在中国国家地理发现一组记录滇池变迁的老照片,看着滇池一步一步的“坠入深渊”,仍然痛心不已。

拍摄时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摄影/杜天荣

滇池是一座孕育生命的慈爱湖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曾是昆明人夏天最大的快乐,蓝色的臂弯将孩子拢在怀中。对于在这个湖边上生活的人们来说,她就像是温柔清丽的母亲。无论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还是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在老昆明人心中,她曾是最美的故乡。

拍摄时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昆明的城市记忆从来绕不开滇池,只要说起这座湖,人们便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怀旧。上图为在滇池上行驶的载满人的小轮船。

1970年前后滇池草海围湖造田的“战绩” 摄影/张庆生

四十多年前的一场运动,十万人日以继夜地围攻滇池,填平了滇池草海3万亩湖面。事实证明,这是一场愚不可及的战斗。新土地不适合耕作,“当年围海、当年造田、当年高产”的口号成了痴人说梦。这次“进军”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严重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了灾难。

湖泊的环境容量与湖泊容积大小、水流交换速度、水生生物种类及污染物本身性质有关,承受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大量入侵,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再加上大肆围湖造田,湖泊不堪重负,自净能力会进一步衰退甚至崩溃。滇池周边污染源不断,高原明珠一步一步走向凋零。

拍摄时间:1992年

拍摄时间:1992年

拍摄时间:2010年

围湖造田,污染加重,城进湖退,滇池记忆渐渐远去。

拍摄时间:上世纪90年代

滇池自古盛产螺蛳,滇池东岸曾有一个巨螺遗壳遍地的湖湾,古书记载:“滇池多巨螺,池人贩之,遗壳,名螺蛳湾。”沿岸的人们还用含有螺壳的泥土铺砌道路,修筑房屋和院墙。上图为滇池边上一处村落的老墙,斑驳的墙体上是数不清的螺蛳壳。

拍摄时间:上世纪80年代末

拍摄时间:上世纪90年代 图为禁渔期间下湖偷鱼的人们

滇池中曾游弋着数十种土种鱼,渔民们依靠丰饶的湖产维持生计。海菜花开时水面一片洁白,花骨朵生吃鲜美无比。金线鱼在脚底乱钻,岸边到处是参天大树……但随着滇池污染越来越重,周围渔民的生活也渐渐被改变了。

拍摄时间:上世纪90年代 图为建在滇池湖畔的工厂

拍摄时间:1988年

曾经,滇池的水生植被茂盛,草海中的海菜花盛开时,水面一片芬芳,游人乘船出游如在花上行;芦苇浩荡,有“萍天苇地”的美誉。

但后几年,由于水体污染和湖滨湿地的破坏,这些美景已荡然无存,蓝藻和水葫芦成为滇池的两大“恶霸”,水葫芦腐烂后造成湖水进一步恶化,蓝藻的爆发性生长则使水体缺氧,在它们的折磨下,滇池变得愈发丑陋而腥臭。

拍摄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拍摄时间:1995年

拍摄时间:2005年

拍摄时间:2010年

拍摄时间:2007年

拍摄时间:2010年

好消息是,随着滇池保护和开发齐头并进,在前置环湖截污等一系列环保行动后,滇池全湖水质已经从劣V类上升至IV类,为近40余年来最好水质。

我们盼望滇池最美姿态的回归,也盼望它能早日纯净如初。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9年12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