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颁布实施七周年。七年来,以国家安全法为统领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络安全法、核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批法律相继出台,为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境外间谍情 机关等势力危害我国家安全的行为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敌情形势越来越突出,给我国经济社会安全平稳发展带来了风险隐患。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陆续破获了一大批非传统领域重点案件,消除了许多现实和潜在的危害。
该海洋公益组织发布的“研究 告”
某海洋公益组织在我国境内设立海洋垃圾监测点,基本覆盖我国海岸线
该海洋公益组织开展海洋垃圾收集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该组织有着复杂的境外背景,自2014年以来,持续接受20多家境外机构资助。仅2018至2019年一年多时间,就接受了两百多万元境外资金,其中仅一笔资金向有关部门备案。
敏感数据被提供给境外,上海某处监测点对面肉眼可见某军港
该组织要求合作机构在选择监测点时提交详细经纬度、地理信息等数据
这些沿着我国海岸线的海洋垃圾监测点到底能获得哪些数据?《环球时 》了解到,该组织向合作机构配发米尺、手套、监测表格、记录表、电子秤、拍照设备、GPS定位设备等工具。2018年4月,该组织在上海多个地点进行了垃圾及海洋拖 数据调查,搜集经了纬度、环境、地质、海洋流量等信息。2020年12月起,该组织要求搜集上 海洋潮汐和海滩坡度数据。
海洋数据泄露威胁我军事安全,所谓监测 告抹黑我国环保
今年2月,某国一家研究机构公开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诬称上海海岸线的垃圾密度是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0倍
在军事威胁之外,该组织海岸监测活动方法、执行过程中的科学性、数据可靠性等都没有得到权威的科学验证和认可。监测所选的点位多位于垃圾数量远高于海岸线平均垃圾数量的地方,有意忽略了人类活动少、环境条件好的海岸,并以此为基数简单乘以海岸线长度得出所谓我国海洋垃圾整体情况,是典型的戴着“有色眼镜”搞调查的行为。
在该组织发布的“监测 告”中,宣称“其检测的垃圾数量、重量密度分别是我国官方公布数据的20倍和8倍”。相关数据被境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抹黑炒作我国环保事业,对我国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选点不能有人为痕迹在里边,应该随机选取。其调查已经破坏了平均的原则。”相关海洋专家告诉《环球时 》,因为该机构只选择垃圾比较多的地方去采样,这样一来,数据可能会被高估很多倍,造成误导。“比实际情况高10倍、20倍,相当于一个视野里原来只看到一个东西,数据展示却成了看到10个、20个东西,这是完全颠覆的概念。”
在军事设施附近的某个监测点已经被围栏拦住并且大门上锁的情况下,该组织仍会让人绕过滩涂抵达该地点开展监测活动
“国家安全机关将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决依法打击处置境外势力及其境内代理机构在海洋、环保等领域的渗透、窃密等活动,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机关办案人员同时提醒,要加强法律和国家安全意识,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活动,不得逾越法律红线。有关组织人员要防止被境外别有用心的组织人员拉拢渗透、利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