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但有些娃可能是爸爸的黑心棉吧。
视频中的女儿看到父亲和妈妈吵架了,非常贴心地过来劝架。
最开始,她告诫爸爸:娶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吵的。听着倒也没有大问题,但之后说出的话实难令人相信出自一个小萝莉之口。
“你还肥、还丑。除了妈妈这样瞎了眼了才找你!”小萝莉不依不饶地数落着爸爸,而爸爸全程都在专注玩手机,不知道是真的不在乎,还是忌惮在拍视频的妈妈。
很多 友看完视频后指责小女孩缺乏教养,对爸爸说话没规没矩的。但以小女孩的人生阅历,实难讲出这类“老江湖”风格的话,据我推测,女孩的话大概率上在模仿妈妈或其他长辈平时的说辞。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平时爸妈在孩子面前说的话都会成为他与人交往的一个模板,至于怎样使用这个模板就因人而异了。
“你跟你妈一模一样”
66岁的周教授退休前在大学教课,每月工资都交给家中的全职妻子管理,平时多花点钱也会被妻子盘问。直到65岁那一年,他终于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卡,但走进银行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会取钱,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去银行,此时的他感到非常羞愧。
除了被控制个人经济外,周教授还得面对妻子和女儿的高压管控。女儿会帮着老婆查他私房钱,刚开始不准他用智能手机,同意他用后还得检查他的微信聊天记录、检查他的电脑,跟踪他的行程。
女儿深刻领会了母亲的驯夫之术,骂起亲爸来也颇有周家门风:“换个灯管都这么磨叽,哪像个男的?”
不知道周教授听到这话时有没有想到妻子,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被女儿训斥一通后,苦笑着告诉明玉:你跟你妈一模一样。
我们曾经怎样对待自己的伴侣,我们的孩子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ta。
不要以为女儿一定会帮着妈妈,儿子一定会帮着爸爸。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有看人下菜碟的心理,家庭的天平总是朝强势的那一方倾斜。
当家中大权主要掌握在父亲或母亲手里时,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讨好那一方,而讨好的手段自然包括倾轧令一方。如果一家之主特别偏爱孩子,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明显,比如儿子可能会很得意自己被母亲偏爱,顺道帮着她一起挤兑爸爸。
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也有很多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同理心,不愿意看到家人遭受委屈。
“我体内有一半你的垃圾基因”
黄贯中小时候经常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父亲“拿起大菜刀一刀刀砍”向妈妈,可能有些人觉得,遭遇过家暴的人长大后也会家暴家人。但黄贯中却是个例外,他虽然公众形象略显暴戾,但对老婆却很无微不至。
了解朱茵的人肯定知道,黄贯中不仅仅是她的“盖世英雄”,也是一位老婆奴,无论录音到多晚,都会开车到她家楼下打声招呼。
为了不让朱茵吸二手烟,黄贯中在她面前会叼根牙签来缓解烟瘾。
朱茵被公公打了后,他发微博警告父亲,若再动手,怕要忍不住手刃亲人。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模仿父母的方式对待亲人,也有很多人会站在受害一方据理力争,看到母亲被打时会鼓励她跟爸爸离婚,看到父亲被母亲欺负时会为父出头说句话,尤其当家庭中强势那一方对孩子也不太好时发生概率会更高。
这样的孩子虽然明辨是非,但长大后难免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就像傅首尔在《奇葩说》中发表的一段经典辩词:“我们不想面对过去的贫穷、过去的窘迫、没见过世面、没素质,我们希望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而爸妈就是我们在成为理想自我路上的最大阻碍。
亲眼看过父亲殴打母亲的黄贯中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但他摆脱不掉亲子关系,只能愤怒地告诉父亲:“我体内有一半是你的基因,我叫它们为垃圾基因。”
从家庭关系中退去
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人气质不同,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来面对父母,比如梁朝伟。
梁朝伟的爸爸非常喜欢赌博,赌输以后就去借酒浇愁,每每喝醉回家,都要找茬跟梁朝伟妈妈吵架,甚至殴打妈妈。到梁朝伟10岁左右时,父亲变得不爱回家,经常“神秘失踪”,再之后夫妻俩便离婚了,梁朝伟从此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自那之后,他变得非常敏感,不喜欢谈论与家庭有关的话题,如果有同学提到了他的家庭还会被他大打出手。但他也很懂事,答应妈妈不学爸爸赌博,还辍学打工、照顾家人。
也许梁朝伟天性内敛吧,他无法像父亲那样,有什么怒气都要撒出来,他只能从不安全的家庭关系里退却,变得越发沉默。
家庭是世界的缩影
我经常跟文文爸说,咱俩有什么矛盾不要在孩子面前吵,也不要在她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如果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跟我私底下交流。
因为我不希望哪天回到家看到文文在数落自己爸爸,也不希望她出门在外羞于提到自己的家人。因为家庭,就是孩子最初了解的世界,而家人,就是孩子对他人与自我关系最早的认识。
并不是说,爸妈关系差孩子一定也会学坏,但如果家人起到一个错误示范,孩子就很难知道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怎样构建。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母亲当着外人面责骂父亲,或许他也能意识到这是缺乏尊重的表现,并避免这么做,但到底该怎样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他却未必知道,因为家人并没有教给他正确的做法。
如果更糟糕一点,他默许了母亲的做法,觉得父亲确实该骂,那么在未来的亲密关系里,他可能也会不留情面地骂自己的伴侣,因为母亲教给他的,就是在发生矛盾时可以不顾对方感受地责备。
不单单是夫妻间,家长如何对待长辈、邻居、强者和弱者,都会影响到孩子对外界抱持的态度,包括我们该怎样与人相处,如何跟他人建立尺度和距离,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和其他社交关系中去。
从一个孩子的待人接物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父母,而从一个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曾拥有怎样的童年。与其让孩子在未来的婚姻家庭中无法自处,不如爸妈们从小就用做出最好的示范,让孩子学会如何爱别人、如何尊重别人。
关于这个话题你有哪些看法,
不妨分享到留言区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