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噪音,人们会想到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工地施工的混杂声,大街上汽车喇叭的鸣笛声等等,这是外界环境的噪音,但家庭噪音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殊不知,家庭噪音是影响我们听力的隐形杀手,且对孩童期的宝宝伤害更大。今年的3月3日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活动主题是围绕儿童听力健康,呼吁落实国家救助政策。那么,宝宝听力出现哪些症状要格外警惕?一旦发生听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生活中怎样预防它的发生?我们请《求证》专家作详细解答。
本期专家
什么是听力障碍
刘辉: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及对声音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听力严重减退才称之为聋,其表现为患者双耳均不能听到任何言语。而听力损失未达到此严重程度则称为听力减退。
国际卫生组织根据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4个频率的平均纯音听阈分为4级。正常平均听阈≤25dBHL;26-40dBHL为轻度耳聋,生活中表现为近距离听一般谈话无困难,但在噪声环境下听取有困难;41-60dBHL为中度耳聋,表现为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61-80dBHL为重度聋,表现为近距离听大声语言困难;81dBHL以上为极重度耳聋,表现为在耳边大声呼喊方能听到或听不到耳边大声呼喊的声音,接近全聋。
孩子出现哪些症状需格外关注听力
刘辉:孩子出现对声音无反应、不能正确理解你说的话、言语发育迟缓或表达不当、耳部有流出物、反复出现耳部疼痛或阻塞等情况,要格外注意孩子是否存在听力障碍问题。
此外,如果孩子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提问常常答非所问,或看电视、听收音机时离电视或收音机的距离很近,或喜欢将这些视听电器的声音开得很大,有这些表现时也要关注孩子听力问题。
哪些原因导致听力障碍的发生
刘辉:造成儿童障碍的原因分为遗传性因素和非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听力障碍: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听觉器官发育缺陷导致的听力障碍。它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遗传物质中带有致聋基因,并把这种有缺陷基因传给下一代,即导致小儿听力障碍。
非遗传性先天耳聋,主要是指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孕期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弓形虫、疱疹病毒者,前期用药,如降糖灵、抗疟药等,孕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都可导致耳聋。此外,生产时宫内窒息缺氧时间过长、产时外伤、难产、不当助产导致头颅损伤等原因都能引发非遗传性先天耳聋。
非遗传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率90%以上都是这个类型的耳聋,常见原因有药物性耳聋、噪音性耳聋、创伤性耳聋、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耳聋、全身疾病相关性耳聋等等。
易被忽视的家庭噪音问题
刘辉:如今,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彩电、音响等正在向大功率、多功能发展。人们在充分享用这些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体带来种种危害,家庭噪音就是其中之一。
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听力损伤的病因之一。据测定,电视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80dB,洗衣机为42-70dB,电冰箱为34-50dB,高声说话为60dB。临床医学统计资料显示,若长期生活在80dB以上噪音环境中,致聋可能性高达50%。噪音的恶性刺激可使儿童出现头晕、头痛、多梦、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怎样预防听力障碍的发生
刘辉:针对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躲开”致病因素。
重筛查:提高优生优育意识,孕前、孕中、产后都要进行系列检查和筛查。如孕前进行遗传学检查和评价,孕期尤其是前3个月内,注意避免接触耳毒性药物、物理射线照射、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等易引起胎儿内耳发育畸形的因素,婴幼儿期要进行听力障碍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避噪音:减少接触交通高峰期道路、练歌房、音乐会等嘈杂环境,调低家庭中视听设备音量。接触85dB以上噪声时,应配备耳塞、耳罩、防声帽、防声通讯等防护用具,并做到正确使用。避免给孩子选择“大声”玩具,年轻人“听”手机时,手机音量要严格控制在安全值内,且要控制收听时间。
慎掏耳:经常用耳勺、火柴棒等硬物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耳道发痒可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
戒用耳机:幼儿时期,孩子耳部发育还不完善,用耳机听音乐这种行为对耳朵损伤非常大。所以千万别给孩子用耳机。
慎用药: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勤检查:平日耳朵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检查,必要时要进行进行治疗,绝不可忽视。
关于助听器佩戴问题
刘辉:发现自己听力有障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耳科及听力学检查,由专业人员根据检查结果结合其听力障碍的时间及听力需求制订相应的听力干预方案。新近发生的耳聋可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如不见改善,则应考虑佩戴助听器。选择功率合适、功能适宜的助听器进行听力干预十分重要。
对助听器应有适当的期望值,首先要清楚助听器并没有治疗作用,像眼镜一样只起到矫正听力的作用;其次它是一种电子产品,作为听力辅具,佩戴助听器听到的声音和正常耳朵听到的声音还是略有区别的,需要大脑重新辨识学习各种声音和言语信号。在适应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在安静环境中使用,逐渐到复杂声音环境中使用。刚开始每天戴1至2小时,逐渐增加时间,直到最后能整天佩戴。同时还可通过每天朗诵练习,熟悉自己和家人的声音,从而更快地适应助听器。
只要植入人工耳蜗,语言就能恢复吗
刘辉:人工耳蜗植入后语言恢复效果因人而异、因时间而异。人的语言能力不仅需要听力,还需听觉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这就是为什么成人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可听到声音,却不能听懂语言及讲话的原因。人类听觉语言中枢在5岁左右发育完成,成人语前聋患者在语言发育前发生耳聋,失去了听觉语言中枢正常发育的机会,因此即使植入人工耳蜗能听到声音也无法获得正常语言能力。
对于语后聋患者,他们耳聋原因可能是药物性耳聋或先天性内耳畸形基础上的遗传性迟发性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耳聋前曾有正常听力,并拥有过语言能力,听觉语言中枢得到了充分发育。语后聋是人工耳蜗植入重要适应症之一,这类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能力。耳聋时间越长,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越差。所以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对有植入适应症的孩子非常重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