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炒股总是亏钱?因为太多“噪声”你不会分辨

文丨叶克飞

在现代文明社会,法律是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尽管再完善的法律都难免漏洞,但相对而言,它的严谨与体系化程度,关乎一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程度。

但法律需要人的执行,这就造成了审判的变量。在《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一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70年代,两个美国男子都因为兑现假支票而被检控,两人兑现的金额分别为58.4美元和35.2美元,前者被判15年有期徒刑,后者仅仅判处30天监禁。著名法官弗兰克尔还根据这一案例与类似案例,呼吁美国国会结束这种量刑歧视,致力于减少因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判决偏差。

而在1981年的一次大规模研究中,208名美国联邦法官对于16起完全虚构的案件进行判决,结果更令人震惊:在是否同意处罚监禁时,只有三起案件被大多数法官同意判决监禁,换言之,法官们对另外13起案件的判决分化严重。刑期的长短也有很大差异,法官们的建议平均刑期为8.5年,但最长刑期是终身监禁。另一起案件中,法官们判处的平均刑期为1.1年,最长刑期为15年。

要知道,参与研究测试的法官们都是行业翘楚,而且所依据的判决标准也都是统一的。整个研究测试也在严格控制之下,而且氛围相对“单纯”,如果有其他相对疲劳、心情不佳,或者饥饿状态等情况,法官的判决会出现更大差异。卡尼曼就写道,在一天的开始阶段,或者饭后休息充分时,法官更可能批准假释,但如果法官处于饥饿状态,则会更加严格。更有意思的是,有研究发现,法官在当地足球队输球之后的几天里,做出的判决往往比赢球后那几天更严厉。

也正是这一系列测试,极大推动了美国司法制度的改变。司法界开始正视这一现象,采取各种措施,尽力避免这种人为判决差异。

卡尼曼举的另一个例子可能会颠覆许多人的认知。平时人们看美剧也好,看港剧也好,常常会见到鉴定指纹这个环节。很多人以为,破案时鉴定指纹就是跟影视剧里一样,直接将指纹输入电脑,程序就开始自动比对,最终确定嫌疑人。但《噪声》一书中提到,在司法领域,指纹的鉴定非常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美国联邦调查局曾说“指纹鉴定是一种绝对不会出错的个人身份识别手段”,《噪声》一书中也说,指纹鉴定师一开始不承认他们的结论不科学,指纹学会主席表示:“如果哪位指纹鉴定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了影响……那么他就太不成熟了,他应该去迪士尼工作。”但2012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中,72名鉴定人员再次查看他们在大约7个月前评估过的25对指纹,大约有10%的鉴定结果改变了。

也就是说,在鉴定犯罪现场的指纹是不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指纹时,不同的指纹鉴定师们会有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同一位专家,在不同场合看到相同的指纹时,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这是因为指纹比对并不是一项简单、机械、容易的工作,从犯罪现场收集到的隐藏指纹往往只有一部分,或是不清楚,或是已经变形,表面可能会出现污垢和其他瑕疵类似的差异性,常常与多个指纹重叠,所以会有不同的鉴定结论。在其他司法鉴定领域,甚至是DNA分析中也同样存在分歧。

在美国的司法鉴定程序中,很长时间都采取先后鉴定的模式,也就是第一个鉴定专家鉴定后,第二个鉴定专家拿着第一个鉴定结果再进行鉴定。这就造成了“噪声”,下一个鉴定专家很容易被上一个同行所影响,也因此加大了冤假错案的几率。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采取平行鉴定即可,将指纹同时交给不同鉴定专家,然后取大家的独立结果进行分析。

相对严谨的法律,在不同执行者的执行下都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其他领域可想而知。对于这种情况,人们显然不能寄望于运气,丹尼尔·卡尼曼指出,关键在于消除判决中的噪声,保证法官的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同时,执行强制性量刑指南来确保公平和准确。

也就是说,“噪声”在这个过程中有极大影响。噪声过多,就会影响判决,要想判决更为公平和准确,就得消除“噪声”。

在过往几十年间,人们普遍认为,偏差是导致人类判断出错的关键,这也是曾以《思考,快与慢》畅销世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但这次,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思维:噪声,才是影响人类判断的黑洞。

人类到底因何犯错

作为心理学家的卡尼曼,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挑战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开启了行为经济学的大门。他一直关注分析人类在决策分析中是如何犯错的,在《噪声》中,卡尼曼对噪声(noise)与偏差(bias)进行了区分。简单来说,噪声是无规律的错误,偏见是系统性的错误。

在现代经济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假设便是人的理性,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完全有效地判断信息。但在卡尼曼看来,这并非事实。

让人类出现信息判断偏差的是“噪声”,包括水平噪声、模式噪声,后者又分为稳定模式噪声和情景噪声。

这几种噪声并不难理解,以你去医院看病为例。水平噪声就是医生的判断差异,看不同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诊断结果。稳定模式噪声是医生有时会根据经验进行诊断,将患者的病情模式化,但却出现了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判断者个体存在差异,他们会遵守各自特定的原则或价值观。情景噪声则关乎医生的状态,比如过于劳累,就有可能判断错误。

如果以法官为例,那么有些法官严厉,有些法官宽大,不同的人做出的判决与平均值之间的变异,这就是水平噪声。至于情境噪声,则是指同一位法官在不同时间内的表现可能不同。在模式噪声中,法官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偏好、不同的品位。哪怕两名法官同样严厉,但在最严重的那些案子上依然会存在分歧。一名法官可能对白领罪犯严厉,对小偷宽大,而另一名则表现相反。法官对具体的案件产生的变异就是模式噪声。

噪声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比如你去公司面试,可能有面试官非常欣赏你,但另一个面试官认为你不适应公司文化,你的面试结果可能就是失望而回。心理学家尤里·西蒙松发现,高校招生人员在阴天时更关注候选人的学术表现,而在晴天时对非学术表现更敏感。他 告这些发现时采用的文章标题足以令人难忘——“阴天让书呆子胜算更大”。当医生面临着时间压力时,他们显然更倾向于选择快速的解决方案,虽然这样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其他研究也显示,在一天将要结束时,医生开抗生素处方的可能性更大,而开流感疫苗处方的可能性较小。

更能说明这一点的应该是股票,中国股民多半都是“消息控”,但大多数人会发现,如果跟着机构的声音炒股,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铁定的“韭菜”。

这当然跟机构的利益有关,但即使是一个纯粹客观立场的专家,就一定值得信赖吗?显然不是。有人曾经说,人们信任的专家,其预测准确性并不比黑猩猩扔飞镖强多少。

作为社会个体,人往往会被噪声所左右。比如在健身中心被教练说服,办了一年的健身卡,结果一年就去了两次,又比如在商场购物时买回一堆其实压根不需要的东西……这些让人后悔的举动,本质上就是因为有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人们无法做出正确选择。

正如书中所说,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会因为各种噪声做出不同选择,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情绪、天气等各种因素下,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判断。

这次新冠疫情也是很好的例子,不同国家出台对抗新冠病毒的政策有很大差异,结果也有所不同。比如欧洲各国,原本在经济结构、治理模式、卫生系统、社会优先事项等层面都非常相似,但最终的疫情应对模式却有着极大差异。按照卡尼曼的观点,各国的决策者正是因为受到“噪声”的干扰,才会走向不同的决策路线。

噪声那么大,如何消除?

《噪声》一书中写道:“无论考察哪个领域——司法、商业、医学、法医学、公共政策等,我们都发现,噪声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更重要的是,噪声比这些领域的决策者所认为的还要大。”

而且,噪声还有放大器。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放大器,也是一个新概念,叫做“客观无知”。

所谓“客观无知”,就是做判断的人真的没有办法知道一些必要信息。而最容易出现客观无知的时刻,就是预测未来。

正如前文所述,股票涨跌的预测,是财经专家最喜欢做的事情,但也是噪声极大的场域,预测正确率极低,谁信谁倒霉。除此之外,未来几年的国际形势,还有行业走势,都是预测的重灾区。

当然,预测不准倒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专家的能力问题,因为未来局势是由现状和未来还没发生的很多事情共同决定,存在着“客观无知”,实际上没法预测。也正因此,预测未来在本质上是在瞎猜,不同专家在不同时刻往不同方向瞎猜,噪声自然很大。

再就是“匹配问题”,这个概念极具现实意义。所谓匹配,最典型的呈现就是评分系统。比如你看完一部电影,去某平台打个分,就是在将自己看电影的主观感受与平台的评分系统做匹配。

这种匹配的最大问题,就是会放大“水平噪声”,也就是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分歧。比如你打个五星,别人打个一星,双方就开始吵架,这事儿我们见得还少吗?

而且,在这种情境下,占据先机者就会占便宜。《噪声》里提到,科学家给志愿者提供了一个歌单,让他们试听,遇到特别喜欢的可以下载。按照常理,根据歌曲被下载的次数,研究者就可以知道哪些歌更受欢迎。但研究者做了手脚,在歌单中,有些歌一开始就显示已经被下载多次。这样一来,志愿者就会以为这是之前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所下载。最后,这些歌真的成了被下载次数最多的歌。换言之,志愿者们被“噪声”所左右,使得开头占据优势的歌曲迅速扩大优势。

这个实验完美诠释了如今 上热搜话题的走势,还有之前的饭圈控评,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利用置顶评论吸引人们“扎堆”。

这显然会造成“群体极化”。一群本来就对某问题有类似看法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后,观点更加极端化。之前流量明星的粉丝就是极化的典型,对自家偶像极度捍卫,对其他明星则只有仇视。

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减少噪声?卡尼曼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解,因为答案是近年来备受质疑的人工智能算法。

卡尼曼认为,“如果把人类做决策的结果与通过算法、公式、数学模型、简单的规则等做出的决策结果进行比较,你很快能够得出结论,算法总体上会比人类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可以举很多司法领域的例子,比如是否让某人获得保释。进行对比之后,结果会非常让人震惊,因为我们认为司法裁决是非常人性化的一件事。我们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算法做得比人类更好,这很大程度上是算法决策有更好的纪律性,算法做决策的噪声比较少。当你将同样的问题交给机器两次时,你就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当然,算法也会犯错误,许多愚蠢的错误。但卡尼曼认为,这并不比人类犯的愚蠢错误多。

许多人都质疑,算法会造成“信息茧房”,让人们受困于自己喜欢的信息中,变得愈发闭塞和愚昧。但卡尼曼认为,算法一直在进步,变得越来越智能。人类积累的数据越多,使用的算法越多,就越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也就是说,在卡尼曼看来,人们担忧“算法统治世界”,其实是担忧暗藏在庞杂算法背后的“噪声污染”,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倒因为果,因为噪声恰恰源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判断缺陷。

如何在投资时“降噪”

针对“噪声”问题,卡尼曼一直认为,要成为好的投资者,一定要规则简单、纪律严明,少受主观因素干扰,他因此偏爱指数投资。

另外,资产配置的核心逻辑是对抗人性。每一个投资策略的背后都是人的决策,人们往往会选择相信那些看起来更出色的投资管理者,这是基于他的过往经历、历史业绩,证明他大概率是可靠的。但投资场域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再好的管理者也会犯错,起码会犯阶段性错误。那么,投资者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多管理人的分散,通过各管理人相互独立的判断,不押中单一策略或资产,也能降低噪音。

卡尼曼还曾说:“噪声的反义词不是‘安静’,而是纪律、规则,包括独立思考、综合评估、采用相对判断或相对量表等等,这样才会减少噪声。”

看到了吧,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纪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